字:
关灯 护眼
一心文学 > 造个系统做金融 > 078 云端部署尝试

078 云端部署尝试

    恒康药业的红色警报还挂在主屏右上角,数据流仍在滚动。陈帆没有下达建仓指令,而是调出了系统资源监控面板。CPU使用率持续高于90%,内存占用接近极限,全市场每五分钟一次的高频扫描让本地服务器发出低沉的嗡鸣。

    “再这样跑下去,不用两天,系统就会卡死在某个信号上。”他手指敲了敲键盘,刷新了一次延迟统计,“现在响应速度已经比理想状态慢了四百毫秒。”

    李阳从副机前抬头:“单点部署撑不住了。我们得把系统拆开,一部分算力挪出去。”

    张远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你是说,做云端镜像?”

    “不止是备份。”李阳站起身,走到白板前画了个架构图,“我们要让三台远程服务器同时运行系统副本,行情数据进来后分段处理,结果再汇总回主节点。这样既能分散压力,也能防止单机故障导致全线停摆。”

    陈帆盯着那幅草图看了几秒,点头:“那就做。今晚就把第一个镜像节点搭起来。”

    命令一下,三人立刻分工。李阳负责重构通信模块,将原本封闭的本地数据库接口改造成可对外授权的轻量服务;张远联系合作方确认三地服务器的IP地址和防火墙策略;陈帆则重新规划数据流向,在原有系统中剥离出可同步的核心层——包括实时行情缓存、模型预警队列和交易指令日志。

    凌晨一点十七分,首版云端部署包上传完成。校园网的上传通道被瞬间占满,进度条缓慢爬行。李阳紧盯着传输速率,眉头越皱越紧:“带宽只有128Kbps,原始数据包太大了,这样下去光同步一次就要三个小时。”

    “等不了那么久。”陈帆调出最近十分钟的盘口记录,发现已有两只小市值个股出现类似恒康药业的压单迹象,“我们必须在明天开盘前完成测试,否则可能错过最佳响应窗口。”

    李阳当即切换到代码编辑界面,重写序列化逻辑。他放弃原有的文本格式,改用紧凑的二进制编码,并引入差分更新机制——只传输前后两次扫描之间的变化部分。修改完成后,他又加入动态压缩层级控制,根据网络负载自动调整压缩强度。

    “试一下这个版本。”他按下打包按钮。

    新包体积缩减至原来的37%。上传速度明显提升,二十分钟后,三地服务器陆续返回连接成功信号。

    “节点已就绪。”张远报告,“时间同步协议开启,误差控制在±15毫秒内。”

    “开始首次全量同步。”陈帆输入启动指令。

    主控台弹出一个新窗口,显示三地服务器的接收状态。初始几秒一切正常,随后绿色进度条开始波动,延迟数值迅速攀升。不到一分钟,主屏闪出警告:**行情更新滞后1.2秒,超出容忍阈值**。

    “不行。”李阳立即调取流量日志,“虽然压缩了数据,但心跳包频率太高,网络扛不住。”

    “降低同步频率?”张远问。

    “不能降。”陈帆否决,“盘口扫描依赖高频率数据,一旦拉长间隔,就会漏掉主力的短时动作。”

    李阳盯着不断堆积的未处理消息队列,忽然想到什么:“我们可以把数据再切一层——关键字段优先传输。”

    他迅速修改算法,在压缩前对数据进行分级:挂单金额、撤单频率、成交突增等核心指标标记为一级,优先推送;其余辅助信息延后补传。同时优化接收端的解析顺序,确保最关键的部分最先还原。

    “这招能行。”张远看着新的测试数据,“相当于先把‘重点’送过去,细节慢慢补。”

    第二次尝试开始。压缩后的数据包通过加密通道稳定传输,三地服务器逐一确认接收。主控台上的延迟曲线先是一路冲高,随后在八百毫秒处趋于平稳,最终回落至**180毫秒**。

    “数据一致性校验通过。”张远读出后台反馈,“所有节点状态匹配,无丢失记录。”

    陈帆调出恒康药业的最新盘口,对比三地服务器的分析结果。尽管存在轻微时间差,但警报触发条件完全一致,连预警时间都相差不足五十毫秒。

    “可以实战。”他说。

    李阳趁热打铁,增设断点续传机制。一旦某节点中断,恢复后能自动请求缺失片段,无需重新同步。他还设置了带宽自适应调节,在校园网高峰期自动提高压缩率,保障基本通信。

    凌晨四点三十六分,系统首次实现跨地域协同运行。主屏中央跳出绿色标识:**分布式架构激活,三节点稳定在线**。

    陈帆没有放松。他打开历史数据库,选中2007年牛市顶峰阶段的一段极端行情——那天下跌个股超千只,盘口异动密集爆发,系统曾因响应延迟错失三次紧急平仓机会。

    “导入这段数据,做一次模拟回测。”他对李阳说,“看看现在的架构能不能扛住高压。”

    命令刚下,张远忽然出声:“等等。”

    两人看向他。

    “我们在主节点做了太多判断前置。”张远指着架构图,“如果未来接入更多外部服务器,主控台反而会成为瓶颈。不如让每个镜像节点具备独立预警能力,只把结果传回来。”

    “你是说,让分身也能思考?”李阳反应过来。

    “不是思考,是执行。”张远纠正,“它们不需要改动模型,只要按统一规则运行就行。就像……复制粘贴一份完整的判断流程。”

    陈帆沉默片刻,敲下几行指令。他在系统配置中新增了一个开关:**允许远程节点本地决策**。

    设置完成后,他重新启动测试。这一次,三地服务器不仅接收数据,还在各自端完成了盘口模式识别,并将生成的预警信号回传主节点。

    主屏上,三条独立的警报流几乎同时汇入中央队列,时间差不超过九十毫秒。

    “响应速度没下降。”李阳看着性能图表,“而且主节点负载降低了41%。”

    “这才是真正的分身。”陈帆缓缓说道。

    他调出其中一个远程节点的日志文件,逐条核对预警依据。每一项触发条件都与本地系统完全吻合,甚至连注释格式都没有差异。

    “接下来要做的,是让它更轻、更快。”李阳已经开始构思下一阶段优化方案,“我打算把模型推理部分也拆出去,做成可插拔模块。”

    “还有权限隔离。”张远补充,“不同节点应该有不同的数据视野,避免一处泄露影响全局。”

    陈帆听着两人的讨论,手指在键盘上轻轻敲击。他打开了系统底层配置文件,找到那个标为“核心控制权”的参数项。

    目前,所有重大决策仍由本地主机最终裁定。这是出于安全考虑,但也意味着真正的去中心化还未实现。

    他没有修改这个值,而是新建了一个测试账户,赋予其仅限远程节点的操作权限。然后,他将一段简化版的盘口扫描任务分配给该账户,观察其能否在脱离主控的情况下独立完成闭环。

    屏幕左侧,任务进度条开始推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