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一心文学 > 造个系统做金融 > 079 周婷发现风险盲区

079 周婷发现风险盲区

    屏幕左侧的任务进度条稳定推进,远程节点成功完成了第一轮独立扫描。陈帆盯着主控台同步返回的三条预警流,确认时间差控制在百毫秒内。他没有松懈,转头对李阳说:“把2007年那段时间的数据完整导入,做一次全市场压力测试。”

    “现在?”李阳抬手看了眼墙上的挂钟,凌晨四点五十二分。

    “就是现在。”陈帆敲下回车,“新架构跑起来了,得看它能不能扛住真正的极端行情。”

    周婷从角落的工作站起身,端着水杯走过来。她没说话,只是站在陈帆身后,目光扫过不断跳动的参数面板。张远调出历史数据库接口,将2007年10月牛市顶峰阶段的十日行情打包推入模拟环境。系统开始加载,三地服务器同时接收数据流。

    测试启动后五分钟,市场波动曲线陡然拉升。上千只个股进入快速下跌通道,盘口异动频率呈指数级增长。主屏上,红色警报接连闪现,系统自动触发二十多条风控提示。

    “不对。”周婷突然开口,“模型还在建议加仓。”

    陈帆迅速调出操作日志。在连续三只股票出现跌停的情况下,系统仍基于“趋势回归”逻辑推荐买入,理由是“估值偏离均值超过两倍标准差”。此时模拟账户净值已下滑8.3%。

    “它没识别出流动性枯竭。”周婷指着其中一只股票的成交明细,“买盘全空了,挂单厚度不足千手,但系统还在算理论支撑位。”

    李阳皱眉:“这种行情本来就没法靠模型吃到底部。我们当初设计时也没打算让它预测崩盘。”

    “问题不在预测。”周婷打开后台配置界面,“在于它根本不理解什么叫‘没人接盘’。所有计算都建立在交易持续发生的前提下,可一旦市场失去承接力,这些逻辑就全失效了。”

    陈帆沉默地看着回撤曲线继续下探。第十八分钟,模拟净值跌破-20%,系统仍在尝试反向建仓。最终,测试结束,总回撤定格在**27.4%**。

    “这不能叫回撤。”周婷低声说,“这是清盘线。”

    房间里安静了几秒。张远调出最后一次加仓记录,发现系统依据的是过去五年内“超跌反弹”的成功率统计。“它把极端情况当成普通回调处理了。”他说,“因子权重没做场景隔离。”

    “我们需要一个专门应对非线性风险的框架。”周婷坐回自己位置,打开新建文档,“不能再依赖现有模型的延伸修补。必须单独构建一套压力测试体系,引入信用收缩、杠杆断裂、恐慌传导这些变量。”

    李阳抬头:“你是想让系统学会判断‘黑天鹅’?”

    “不是判断。”周婷敲下标题:《极端情景推演协议v0.1》,“是设定边界。当某些指标组合突破阈值时,无论模型输出什么信号,都必须暂停自动交易。”

    陈帆扭头看向她:“比如哪些指标?”

    “融资余额周降幅超15%、百只以上个股同日跌停、交易所净卖出机构数量激增、国债逆回购利率异常飙升。”她一条条列出,“再加上舆情情绪指数断崖式下跌。这些信号叠加出现,就不该再用常规逻辑衡量市场。”

    李阳仍持保留态度:“这类事件十年一遇。为小概率情况重构整个风控体系,会不会影响日常效率?”

    “那如果下次不是十年一遇呢?”周婷反问,“我们现在的资金规模比去年翻了三倍,再往后只会更大。一次判断失误,损失的不是百分比,而是绝对数额。”

    张远插话:“但她提的有道理。上周恒康药业那次,要不是人工干预及时,融券仓位可能被套在半路。真遇上全局性危机,响应速度根本来不及。”

    陈帆手指轻点桌面,片刻后下令:“先做一轮验证。周婷,你负责设计脚本,把2008年的关键节点还原出来——雷曼倒闭前后两周,加上A股熔断阶段。”

    “我已经写好了。”周婷调出一个隐藏文件夹,名称为“2008模拟场景”。她点击运行,系统开始加载复合型危机数据包:海外投行破产、全球股市连锁暴跌、人民币汇率剧烈波动、国内基金赎回潮同步爆发。

    三地服务器同时接入测试环境。三分钟后,主屏弹出第一条异常提示:系统在道琼斯单日重挫8%的背景下,判定“A股具备避险属性”,建议增持金融蓝筹。

    “荒谬。”李阳忍不住出声。

    更严重的情况出现在第六分钟。当上证指数单日下跌6.5%、跌停家数突破三百时,系统因检测到“批量破净”现象,启动“价值抄底”策略,调集模拟资金的72%入场。

    净值曲线直线坠落。最终结果比2007年测试更糟:**回撤31.8%**。

    “这不是误差。”陈帆关闭报告窗口,“是认知缺陷。我们的模型太相信历史规律会重复,却忽略了规则本身会被打破。”

    “所以必须加熔断。”周婷语气坚定,“不是建议式提醒,是强制机制。只要单日亏损达到预设红线,所有持仓自动平仓,切断进一步决策。”

    “5%。”陈帆给出数字,“超过这个值,系统立即停止一切开仓动作,仅允许减仓操作。”

    “可谁来触发?”张远问,“等人工发现已经晚了。”

    “由系统自己。”周婷已在文档中写下初步规则,“设置独立监控模块,不依赖任何预测模型,只读取账户实际盈亏、市场涨跌家数比、波动率指数三项硬指标。三项同时越线,立刻执行强制退出。”

    李阳终于点头:“我可以把这个模块做成轻量进程,嵌入主引擎前端。不影响其他运算,也不需要额外授权。”

    “现在就做。”陈帆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写下“风控优先级:S级”。他划掉原有的“自动交易启用”开关,旁边标注“须通过熔断校验”。

    周婷开始编写规则引擎代码。她将三种核心指标设为并联判断条件,任意两项触发即启动预警,三项全中则直接锁定交易通道。为了防止误判,她加入十分钟冷静期缓冲——一旦条件满足,系统不会立刻执行,而是进入倒计时,在此期间若指标回落可取消指令。

    “但要是十分钟内情况恶化呢?”张远提出疑问。

    “那就不再取消。”周婷敲下最后一行代码,“熔断一旦启动,必须由三人以上输入密码才能恢复。这是制度设计,不只是技术问题。”

    李阳调试接口时忽然停下:“现有的所有自动化指令,是不是都要改成双轨制?”

    “没错。”陈帆接过话,“从今天起,所有交易指令分为两级:一级是系统生成信号,二级是人工确认执行。没有第二步,资金不得划出。”

    命令下达后,团队重新分工。李阳负责改造指令路由逻辑,确保每笔操作必须经过确认队列;张远整理历次回测失败案例,归档为后续验证素材;周婷继续完善压力测试框架,准备下周进行多情景交叉检验。

    时间滑过清晨六点,窗外天色微亮。主控台上,新的风控模块已完成初步编译。周婷将其命名为“守夜人v0.1”,上传至共享目录,并设置了访问权限分级。

    陈帆打开系统日志,在最新条目下输入一行文字:“风险控制是生命线。任何收益都不能凌驾于生存之上。”

    他合上笔记本,却没有离开座位。屏幕上,“守夜人”模块正在加载测试环境,进度条显示1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