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加密邮箱的默契升级
陆砚之刚敲完最后一个字,指尖还悬在回车键上,手机就震了一下。
不是热搜提醒——小唐那小子现在连震动频率都调成了专属模式,轻三下是紧急,重两下是“你快看微博”,这一下不轻不重,他知道,是她来了。
他没急着点开,而是把眼镜往鼻梁上推了推,顺手把刚写好的法律条文摘要发给陈墨:“《民法典》第1033条,再附个最高法判例编号,别让人说我胡扯。”
“明白。”陈墨秒回,“顺便说一句,你现在写东西越来越像论文答辩现场。”
陆砚之没理他,低头看了眼右下角时间:下午两点十七分。
正好是舆论反制的黄金窗口期,也是顾晚舟最爱搞突袭的时间段。
他这才点开那封邮件。
标题很简洁:【下周录制·剧本预警】
点进去,正文就一行字:
“准备‘前辈指导新人’桥段,记得预知热搜。”
没了。
连句多余的话都没有,连个标点符号都懒得加感叹号。可陆砚之盯着这行字看了足足五秒,嘴角自己往上翘了。
以前都是他半夜三点爬起来等热搜刷新,然后火速给她发作战方案,生怕她第二天踩进坑里。现在倒好,她连热搜还没爆呢,就开始排兵布阵了。
这哪是配合?这是抢导演椅。
他手指在键盘上顿了两秒,直接回了一句:“已安排通稿解读苏然动作。”
发送。
干净利落,一个多余的字都没有。他知道她懂——所谓“前辈指导”,不过是苏然又要演一场“无意冒犯”的碰瓷戏码,而“解读动作”四个字,已经包含了逐帧分析、对比动图、心理动机拆解全套流程。
这就是默契:你说半句,我补全整套PPT。
---
小唐这时候举着牌子溜达进来,上面写着“48小时倒计时·还剩47:59:23”,踮着脚想看清电脑屏幕。
“顾小姐这次真牛啊,”他嘀咕,“连热搜都没出呢,她就开始预判预判了。”
陆砚之没抬头,只伸手把他的提示牌往下压了压:“你这牌子下次改成‘人类观察日记:今日份默契值+1’。”
“啊?”
“没事,去泡咖啡。”
小唐挠头走人,临出门还不忘回头瞄一眼邮箱界面,心想:这俩人是不是偷偷建了个暗号群?
---
顾晚舟正窝在工作室的懒人沙发里,羽绒服裹得像个粽子,脚边薯片袋堆得能申报吉尼斯纪录。
手机一震,她瞥了眼。
陆砚之的回复躺在收件箱里,就一句话,但她愣是看了三遍。
不是因为看不懂,是因为太看得懂了。
她甚至能想象出他敲完字后转钢笔的样子——手腕一抖,笔尖划过空气,像是在空中画了个**,又像是在说:“老娘的局,我也能接。”
她没回消息,只把邮件标记“已读”,然后拖进一个专门的文件夹。
文件夹名字起得特别直白:**待爆·学术款**。
旁边还躺着几个同系列文件夹:“躺赢专用”“打脸合集”“支票美学”。
她顺手打开“待爆·学术款”,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只有这一封邮件孤零零地躺着,像颗还没引爆的炸弹。
挺好,留点悬念。
她咬了口薯片,心想:等会儿要不要再补一句?
于是又打开邮箱,在原邮件底下追加了一行:
“下次通稿加点学术术语,显得我们更专业。”
发出去的时候,她差点笑出声。
这不是提意见,这是挑衅。明摆着告诉对方:咱不能光靠怼人赢,得让全网觉得我们怼得有文化。
果不其然,不到两分钟,回复来了。
“建议引用《表演动机心理学》第三章,分析其肢体语言的补偿性攻击特征?”
顾晚舟眼睛一亮。
这题她会。
补偿性攻击?说白了就是“我演技不行,所以我得靠碰瓷刷存在感”。苏然那种每次摔倒都精准卡在镜头C位的操作,根本不是失误,是心理补偿驱动下的职业病。
她回了个表情包:一只猫推金丝眼镜,配文“教授说得对”。
然后关掉邮箱,摸出包新薯片。
战斗还没开始,但弹药库已经装满了。
---
陆砚之看到那个猫猫表情包时,正在翻《舆论解剖学》初版样书。
书页泛黄,边角有点卷,是他当年被封杀前出版社送的最后一本纪念版。现在搁书架上,跟文物似的。
他随手翻到第三章,正好是讲“弱势姿态下的隐性操控”。
他盯着那段话看了两秒,忽然笑了。
这不是巧合,是命运的伏笔。当年他写这本书时,根本没想到有一天会拿它当武器,去拆一个流量小花的碰瓷套路。
更没想到,会有人一边啃薯片一边跟他讨论怎么把学术理论变成热搜核弹。
他把书合上,放回原位,顺手转了转手里的钢笔。
笔尖在桌面划出一圈圈细痕,像某种加密电波。
他知道,从今天起,他们的打法变了。
以前是“你出招,我拆招”;现在是“你还没出招,我已经写了篇论文等着你”。
这已经不是娱乐圈互撕了,这是用社会学打群架,拿心理学砸场子。
---
小唐端着咖啡回来时,看见陆砚之正盯着邮箱界面发呆。
“哥,要不我帮你把‘待爆·学术款’导出来做个PPT?”
“不用。”陆砚之摇头,“她既然想玩专业的,那就玩到底。”
“那……需要我找点冷门期刊引用吗?比如《东亚偶像行为学报》?”
“别编名字。”陆砚之瞥他一眼,“去找《大众传播研究》去年那篇‘虚假冲突的叙事建构’,下载PDF,标注重点段落。”
“哦。”小唐记下来,“还要干啥?”
“等零点。”
“啊?”
“等三条热搜。”陆砚之摘下眼镜,用袖口擦了擦,“到时候,咱们看看她的预判准不准,我的论文能不能上热搜榜。”
小唐听得一愣一愣的:“所以……我们现在是在等风来?”
“不。”陆砚之重新戴上眼镜,目光落在键盘上,“是我们自己就是风。”
---
同一时刻,顾晚舟正把最后一片薯片塞进嘴里。
手机安静地躺在膝盖上,邮箱界面已经关闭。
但她没睡,也没换姿势,只是盯着天花板,脑子里过着下周录制的每一个机位角度。
她知道陆砚之一定在写东西。
可能在改通稿,可能在查文献,也可能正对着电脑冷笑,骂某条评论“这都不懂还敢叫嘴替”。
她不在乎他具体在干嘛。
她在乎的是,从今天起,他们不再是“一个出事,一个救火”的搭档了。
他们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术分析师,一个负责设局,一个负责写说明书。
而且说明书还得带参考文献。
她伸手摸了摸抽屉,里面还躺着那支录音笔。
但她没拿出来。
现在不需要了。
证据可以藏,但思维必须亮出来打。
---
陆砚之最后检查了一遍邮箱。
没有新邮件。
他也没指望立刻有。
真正的默契,不是秒回,而是你知道对方一定会做,所以不必追问。
他把钢笔放进笔筒,手指在键盘上悬停片刻,新建了一个文档。
标题还没想好,但他已经打下了第一句话:
“当碰瓷成为一种职业习惯,其动作模式必然呈现出高度重复性与情境依赖性……”
他顿了顿,又加了一句:
“本文将以苏然女士近期公开活动影像为样本,结合《表演动机心理学》第三章理论,进行实证分析。”
文档保存,命名为:**《论碰瓷者的肌肉记忆》**。
然后退出,关灯。
书房陷入黑暗,只有电脑屏幕还亮着,映出他镜片上的一点微光。
他没再看时间。
也不用看了。
有些战斗,不必等风起。
风,已经在路上了。
他起身,走到窗边,拉开一条缝。
夜风吹进来,带着城市夜晚特有的燥热。
楼下便利店的灯还亮着,有个穿校服的女孩正踮脚拿冰柜顶层的饮料。
陆砚之看着她熟练地扫码付款,转身离开,背影很快消失在街角。
他关上窗,转身回桌前,重新坐下。
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
像在打摩斯密码。
又像在等下一个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