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2月底,比天气更早升温的,是整个法国对一部戏剧的空前热情。
《合唱团》在法兰西喜剧院演出并引发轰动后,热潮并未随时间消退,而是超出了巴黎的边界,涌向法兰西的广袤土地。
一封封加盖着各地剧院徽章、言辞恳切的邀请函,雪片般飞至法兰西喜剧院院长埃米尔·佩兰的办公桌上。
里昂、马赛、波尔多、图卢兹……这些巴黎之外的文化重镇,都渴望能在第一时间让《合唱团》出现在自己的舞台上。
佩兰院长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启动了《合唱团》的全国巡演。
巡演的时间,甚至比巴黎歌剧院更早,一时间在巴黎文艺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出发的日子到了,巴黎圣拉扎尔火车站人头攒动,喧闹异常。
不同于往常都是行色匆匆的旅客,今日的站台上是节庆般的氛围。
巨大的蒸汽火车头吞吐着白色的雾气;一节车厢上,“法兰西喜剧院”字样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演员、乐手、舞台监督、服装师、道具师……近百人的巡演团队精神抖擞,脸上洋溢着自豪。
专用的行李车上,满载着精心打包的布景、服装和道具,它们即将把“池塘底教养院”的悲欢离合带到远方。
站台上,前来送行的人群规模远超预期。
除了演员们的亲友、喜剧院的同事,还有许多闻讯赶来的市民和戏剧爱好者。
记者们架起相机,镁光灯不时闪烁,捕捉着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看!是穆内-叙利先生!”有人惊呼。
饰演“克莱蒙·马修”的让·穆内-叙利一出现,便引发了小小的骚动。
饰演“拉齐院长”的弗朗索瓦·戈蒂耶-吕扎尔什则与前来送行的戏剧评论家低声交谈着。
年轻的新星利奥波德-巴雷被一群女崇拜者包围,收到了一大束鲜花,脸颊兴奋得通红。
埃米尔·佩兰院长站在人群中央,满脸笑容地与前来道别的名流、官员握手寒暄。
短暂的道别之后,火车汽笛长鸣,宣告出发的时刻即将到来。演员们陆续登上了车厢,开始踏上巡演之路。
————
巡演的第一站,是素有“法国第二首都”之称的里昂。
经过近一周的排练和紧张的装台准备,《合唱团》在里昂大剧院上演的日子终于到来。
早在巡演团队抵达之前,长达两个月的宣传预热已经将里昂观众的期待值拉升到了顶点。
《里昂进步报》连载了好几天巴黎以及本地的剧评人充满溢美之词的观后感;
那些在圣诞假期期间特地前往巴黎“先睹为快”的富商、名流,更是成了《合唱团》的“义务宣传员”。
在沙龙、在俱乐部、在咖啡馆,他们不厌其烦地描述着那夜黎塞留厅的感动与震撼。
那全场泪落、纸花飞舞、千人合唱的场面,被一次次传颂,几乎带上了传奇色彩。
这使得《合唱团》在里昂一票难求。
演出前三周,所有座位的票券早已售罄;黑市上的票价被炒高了十倍,却依然有人趋之若鹜。
演出当晚,里昂大剧院门前车水马龙,盛况空前,人声鼎沸,仿佛整个里昂的上流社会都汇聚于此。
盛况之下是惊人的拥挤。
距离演出开始还有半小时,剧院经理就不得不开放所有的走廊和备用空间。
很快,连走廊都站满了人,后来者甚至只能挤在出入口的过道上。
他们踮着脚尖,伸长脖子,只求能听到一丝从场内传来的歌声和台词。
检票员和工作人员满头大汗地维持着秩序,不断重复着:“请往里走!请让一让!注意安全!”
但无人愿意后退半步。这种狂热景象,在里昂大剧院的历史上只有寥寥几部戏剧享受过。
剧场内,金碧辉煌的观众席同样座无虚席,每一位观众的脸上都写着迫不及待。
交头接耳的议论声汇聚成巨大的嗡嗡声,直到场灯缓缓暗下,才瞬间归于寂静。
深红色的天鹅绒大幕,在无数道灼热目光的注视下,徐徐拉开。
从第一幕“池塘底教养院”那阴郁肃穆的布景出现,低沉而略带悲怆的音乐响起,全场观众便被瞬间拉入了那个特定的情境之中。
“拉齐院长”一登场,立刻引发了台下观众压抑的吸气声和窃窃私语。
而“克莱蒙·马修”出现时,希望的光芒似乎开始穿透压抑的阴云。
他试图用音乐接近孩子们的努力,他与拉齐院长的观念冲突,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
当孩子们在那盏孤灯下,用稚嫩而真诚的嗓音唱起《夜晚》时,德彪西那纯净优美、直击灵魂的旋律第一次在里昂的剧场中响起。
“哦,黑夜刚刚降临大地,你那神奇隐秘的宁静的魔力……”
天籁般的童声合唱,仿佛具有洗涤心灵的魔力。
灯光柔和地打在孩子们专注而发光的小脸上,这一幕美得令人心碎,又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随后的剧情,笑声与泪水交织。
马修老师幽默的教学方式和孩子们可爱的笨拙,引发了阵阵会心的、温暖的笑声。
而拉齐院长的阻挠、虚伪和专断,则让观众愤慨不已。
高潮在伯爵夫人观摩演出时到来。
当皮埃尔从阴影中走出,唱起那段清澈激昂、饱含情感的独唱时,整个里昂大剧院彻底沸腾了!
掌声如同雷鸣般爆发,几乎要掀翻剧院的穹顶!
当最后,无数的纸花从“高窗”中飘落,孩子们唱起送别的歌谣……
那种悲伤、温暖与希望交织的复杂情感达到了极致。
大幕缓缓落下,一片寂静。
仿佛所有观众都还深陷在那巨大的情感冲击中无法自拔。
随即——
“Bravo!!!”
与巴黎同样的欢呼声,惊天动地的掌声、喝彩声、跺脚声如同山呼海啸般猛然爆发出来!
—————
里昂的首演大获成功,取得了甚至超越巴黎首演的轰动效应。
之后的两周,《合唱团》在里昂的演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的景象持续了整个演出周期。
里昂的报纸用尽了一切赞美的词汇:“世纪之作”“眼泪的海洋”“灵魂的洗礼”“里昂戏剧史上最难忘的一夜”……
随着巡演的脚步,“莱昂纳尔·索雷尔”这个名字,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传遍了里昂的千家万户。
报纸在报道巡演盛况时,必然会将“天才剧作家”“《合唱团》的作者”莱昂纳尔·索雷尔放在显要位置。
而随着莱昂纳尔的名声开始在整个法国范围内发酵,许多事情的走势,还有许多人的态度,都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今天稍微好一点了,明天开始补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