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半个月的休整,李景隆与徐增寿率领的船队终于做好了继续南下的准备。
大明湾虽资源丰富,却因地处阿拉斯加北部,即便已是夏季,早晚的寒风依旧带着刺骨的凉意,将士们即便穿着厚实的衣甲,也时常冻得瑟瑟发抖。
“这地方太北了,长期驻扎不是办法,咱们得往南走,找个气候暖和些的地方。”
李景隆站在甲板上,望着远方的海岸线,对徐增寿说道。
徐增寿点头附和:“没错,而且越往南,说不定越容易找到咱们要的东西。”
当天清晨,船队拔锚起航,沿着美洲西海岸缓缓南下。
与之前横穿大洋时的凶险不同,沿着海岸线航行的路程显得轻松了许多——岸边有连绵的山脉与森林作为参照,不用担心迷失航向;遇到风浪时,还能随时驶入附近的海湾躲避;每隔两三天,李景隆便会下令停靠岸边,让将士们补充淡水、采摘野菜,顺便捕猎些野生动物,改善伙食。
每次停靠,将士们都会分成两队行动:一队负责寻找水源、检修船只,另一队则由李景隆或徐增寿带队,深入岸边的林地与河谷探索。
他们的目标很明确,一是寻找金灿灿的黄金,二是寻找本土的土著部落。
提及黄金,将士们个个都充满了期待。
出发前,朱高炽曾好几次与他们闲谈,将美洲描绘成“遍地黄金白银”的富庶之地,说当地土著用黄金装饰房屋,用白银制作器皿,听得众人心驰神往。
如今亲身踏上这片土地,他们自然要亲眼验证这番话的真假。
每次登陆,将士们都会睁大眼睛,仔细查看河边的沙砾、山间的岩石,甚至会用随身携带的工具挖掘泥土,期待能发现金砂或金块,可每次都空手而归。
相比黄金,寻找土著与高产作物,才是李景隆与徐增寿心中的重中之重。
他们始终记得,大明耗费海量人力、物力探索美洲,核心目的并非寻找金银,而是为了获取玉米、番薯、土豆等高产作物——这些能在贫瘠土地上生长、亩产远超稻麦的粮食,才是缓解大明小冰河时期粮食危机的“救命稻草”。
而根据朱高炽的推测,这些作物大概率掌握在美洲土著手中,只有找到土著,才能通过交流或交易,将作物种子带回大明。
为此,每次登陆探索,李景隆与徐增寿都会格外留意人类活动的痕迹:他们会查看林间是否有被砍伐的树木、地面是否有踩踏出的小路、河边是否有搭建过棚屋的遗迹,甚至会在显眼的地方留下大明的旗帜与信物,希望能引起土著的注意。
可半个月过去了,船队沿着海岸线南下了近千里,途经数十个海湾与河口,别说见到土著的身影,就连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都没发现。
黄金不见踪影,土著杳无音讯,将士们心中渐渐生出了疑虑。
这天傍晚,船队停靠在一处平缓的沙滩,将士们围坐在篝火旁烤着海鱼,有人忍不住小声抱怨:“将军,咱们都南下这么久了,别说黄金了,连个人影都没见到,殿下说的那些,该不会是假的吧?”
这话一出,立刻引发了共鸣。
“是啊,当初说美洲遍地黄金,还有能亩产千斤的粮食,现在看来,除了动物多,啥也没有啊!”
“难不成胖殿下是个大忽悠,为了让咱们来探索,故意夸大其词?”
议论声越来越大,原本高涨的士气,渐渐变得低落起来。
李景隆与徐增寿坐在一旁,听着将士们的议论,脸色都有些凝重。
他们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困惑与无奈。
说实话,连他们自己也开始动摇——朱高炽向来稳重,从不信口开河,可眼前的现实,却与他的描述相去甚远。
难道真的是朱高炽判断失误?还是他们探索的范围太小,没能触及美洲的核心区域?
“都安静些!”徐增寿站起身,沉声道,“胖殿下做事向来有分寸,绝不会凭空捏造。咱们才探索了这么点地方,怎么能断定没有黄金和土著?说不定再往南走一段,就能有发现了!”
李景隆也跟着开口,语气坚定:“大家别忘了,咱们出海的目的,是为了给大明找到救命的粮食。就算暂时找不到黄金,也要把高产作物带回去。”
“现在这地方还太冷,不适合人类长期居住,土著肯定生活在更南边、更温暖的地方。咱们继续南下,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有收获!”
虽然心中仍有疑虑,但见两位将军态度坚决,将士们也不再多说什么。第二天一早,船队再次起航,继续沿着海岸线向南航行。
接下来的日子里,船队沿着海岸线持续南下,眼前的景象日渐鲜活:岸边残存的积雪彻底消融,化作溪流汇入大海,原本光秃秃的山岩旁冒出了鲜嫩的绿草;森林中的植被悄然更迭,耐寒的针叶林逐渐被阔叶树取代,橡树、枫树的枝叶舒展,层层叠叠的绿意间,挂满了红彤彤的野苹果、紫莹莹的浆果,引得海鸟成群盘旋;海风也褪去了刺骨的寒意,带着湿润的水汽拂过甲板,气候变得温暖宜人,将士们终于可以卸下厚重的衣甲,露出了轻松的神色。
航行十余日后,船队驶入后世温哥华所在的海域。
受阿拉斯加暖流的滋养,这里的气候与北部截然不同——即便此时已近深秋,气温依旧维持在零度以上,寒冬腊月时也极少跌破冰点,湿润的空气里混杂着草木与海水的清香,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的暮春。
放眼望去,海面被暖流滋养得格外澄澈,水下的礁石与游动的鱼群清晰可见;沿岸则河网纵横,数十条大小河流如同银色的丝带,从内陆的群山间蜿蜒而出,相互交织、贯通,在入海口处形成了一片广袤无垠的湿地。
湿地之上,芦苇丛生,水鸟起落,偶尔还能看到麋鹿踏水而过,留下串串蹄印;湿地周边,茂密的森林如同绿色的海洋,高大的道格拉斯冷杉、西部红柏直冲云霄,部分树干粗壮得需数人合抱,枝叶遮天蔽日,即便在行驶的战船上,也能清晰望见这片林海的壮阔。
“这里气候适宜,水源充足,还有这么多野果和猎物,定有土著在此生活!”李景隆站在船首,望着眼前的景象,语气笃定。
徐增寿也点头附和:“没错,比起北边的苦寒之地,这里更适合人类定居,咱们得仔细探查一番。”
二人商议后,决定寻找一处合适的海湾停靠,既便于船只休整,也能以此为据点,向周边展开探索。
船队继续航行半日,终于发现一处天然海湾:海湾入口狭窄,两侧是陡峭的岩石崖壁,能有效抵御外海的风浪;湾内水域开阔平缓,水深适中,足以容纳所有战船停泊;岸边是一片平缓的沙滩,沙滩后方与湿地、森林相连,便于登陆探索。
“就这里了!”李景隆当即下令,“船队入湾抛锚,各船做好休整准备!”
战船依次驶入海湾,锚链沉入海底,溅起圈圈涟漪。李景隆与徐增寿登上甲板,望着这片钟灵毓秀的海湾,心中生出几分感慨。
徐增寿提议:“这处海湾地理位置重要,日后若大明在此建立据点,定能成为南下探索的关键枢纽,该给它起个名字才是。”
李景隆沉吟片刻,想起故乡金陵(南京)——那里曾是大明的都城,承载着无数开国记忆,也是众多勋贵子弟的故土。
“不如就叫‘金陵湾’吧,”他说道,“既寄托对故土的思念,也让这片海外之地,染上大明的印记。”
徐增寿闻言,眼中一亮。
“好名字!金陵乃龙兴之地,以此命名,寓意着大明的旗帜将在此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