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报声在主控台响起的瞬间,陈帆的手已经落在键盘上。他没有抬头看屏幕,而是直接调出数据流监控面板,手指快速滑动时间轴——就在三分钟前,系统标记出一组异常中断的日志记录,来自新浪财经的实时公告抓取任务连续失败十二次。
“不是网络问题。”李阳从终端后抬起头,声音带着通宵后的沙哑,“是页面结构变了。今天凌晨他们更新了前端模板,表格嵌套层级多了两层,老规则匹配不上。”
张远站在另一台显示器前,正回放最后一次成功抓取的画面。“不只是层级。”他指着某段HTML路径,“class命名全换了,还加了动态加载遮罩。现在连标题栏都识别不出来。”
陈帆盯着失败样本列表,一条条翻看错误类型。这些本该被自动归类为“公司重大事项”的公告,现在要么被误判成广告,要么直接丢进了空数据池。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如果基础信息采集出现断层,后续所有分析模型都会基于残缺数据做出判断。
“不能再靠人工调规则了。”他说,“每次改版都等我们手动重写解析逻辑,等于是让系统一直闭着眼走路。”
李阳揉了揉太阳穴,“要不试试用分类模型?把网页区块当作图像区域来处理,训练一个能自适应识别内容类型的算法。”
“方向对。”陈帆点头,“但别走图像那条路,算力不够。我们要的是轻量级、高响应的文本结构识别方案。”
他转身走向白板,拿起笔写下“朴素贝叶斯”四个字。“就用这个。特征向量选标签深度、属性密度、文本占比,再加上字段关键词分布。目标只有一个:让机器学会自己分辨哪块是行情表,哪块是新闻摘要。”
李阳立刻开始整理过去三个月的失败日志。他在数据库里筛选出因结构变更导致解析失败的条目,逐一标注真实内容类型,构建起最初的训练集。每一行错误都被拆解成可量化的参数——比如某个表格是否包含“收盘价”“涨跌幅”这类术语,其父节点是否有“data”或“quote”字样。
“我加个反馈机制。”他在代码中插入一段校验逻辑,“每次抓取完成后,系统会比对原始数据与录入结果。如果发现明显偏差,就自动把这个页面打标存入待学习队列。”
第一轮模型训练耗时四小时。当新版本爬虫首次接入测试环境时,它面对的是五十个不同格式的财经页面快照,包括改版后的东方财富网和刚启用CDN防护的同花顺接口。
结果令人失望——它把一则基金分红公告识别成了高管变动消息,还将一只新股申购信息错归为退市风险提示。
“语义混淆。”张远看完输出报告后说,“光靠标签和词频还不够。同样的‘额度’二字,在‘融资额度’和‘赎回额度’里代表完全相反的操作信号。”
“那就加上上下文权重。”陈帆调出一份历史正确样本库,“你看这些成功的解析记录,它们共同点是什么?”
三人逐条对照,终于发现规律:真正决定区块性质的,往往是标题与首行字段的组合模式。例如,“资金流向”+“净流入金额”大概率属于市场监测板块;而“董事会决议”+“审议通过”则指向公司治理类公告。
李阳立即优化特征工程。他在原有基础上引入TF-IDF算法,强化关键字段的区分度,并设置置信度阈值——当模型判定信心低于七成时,任务将转入人工复核通道,避免污染主数据流。
第二轮测试开始于当晚九点。这一次,系统在模拟环境中准确识别了四十七个页面,仅在两个使用异步加载的券商研报页出现漏判。
“已经接近可用水平。”张远看着成功率曲线逐渐拉平,“只要再压一压误报率,就能上线实盘。”
“不用等完美。”陈帆敲下确认键,“现在就切一部分流量进来,边运行边优化。”
凌晨两点十七分,警报再度亮起。某家大型券商官网临时启用了JavaScript渲染技术,传统静态抓取方式无法读取核心数据。旧系统的备用方案是跳过此类页面,但这次,新模块做出了不同反应。
日志显示,系统检测到返回内容为空且响应头带有“text/javascript”标识后,自动触发了备用流程——调用轻量级无头浏览器实例,在后台加载完整DOM树,并结合之前训练出的内容定位模型,精准截取目标表格区域。
“它自己切换了模式。”李阳盯着调度日志,语气有些发紧,“没有等待指令,也没有进入人工干预队列。它判断该用哪种方式,并执行了。”
陈帆没有说话。他放大了那次抓取的全过程记录:从请求发起、特征识别、模式选择,到最后的数据提取,整个链条完全闭环。更关键的是,系统在完成操作后,还将此次JS渲染页面的结构特征存入本地样本库,供下次比对使用。
“这不是被动升级。”张远低声说,“这是在进化。”
四点三十七分,第一条由动态渲染获取的L2行情数据成功入库。系统自动生成一条状态汇报:“解析模式:自适应;置信度:98.7%。”随后,这条记录被同步推送到所有关联分析模块。
陈帆调出数据质量对比图。横轴是时间,纵轴是有效信息捕获率。旧系统曲线波动剧烈,每逢网站更新便出现明显凹陷;而新爬虫的轨迹近乎一条直线,即便在凌晨站点频繁切换架构的高峰期,也始终保持在百分之九十八以上。
“以前是我们追着网页变。”李阳摘下耳机,靠在椅背上,“现在是它自己学会了怎么应对变化。”
张远正在归档最新一轮测试日志。他新建了一个文件夹,命名为“智能采集”,然后把过去七十二小时的所有成功案例批量导入。末尾那份统计报告显示,平均单页处理时间从原来的六秒缩短至一点八秒,错误率下降至千分之三。
“这比人工快百倍。”他念着数字,像是还没完全消化这个事实。
机房内,服务器阵列持续运转,风扇声低而稳定。主控台上,数十个数据源的状态灯全部转为绿色,代表着全国主要财经平台的信息流正源源不断地汇入系统中枢。
陈帆的目光停留在其中一个窗口。那是刚刚被捕获的一则企业公告,标题写着“关于调整非公开发行股票定价机制的说明”。他注意到,系统不仅正确识别了文档类型,还在侧边栏自动生成了影响评级:【中性偏空】,依据是其中三项关键条款的变化趋势。
他伸手准备调出决策链详情,想看看这个判断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就在指尖触碰到键盘的刹那,主控台右下角弹出一条新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