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学术论文的舆论反转
顾晚舟把空薯片袋扔进垃圾桶,手腕一松,袋子在空中划了道懒洋洋的弧线,正中靶心。
她没动,继续靠在沙发扶手上,手机屏幕亮着,热搜榜刷新到第三遍。#顾晚舟炫富#已经沉底,取而代之的是#群演摔倒顾晚舟第一时间搀扶#,底下热评第一写着:“别人摔跤是事故,她是现场教学工伤申报流程。”
林姐站在旁边,手里捏着平板,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水军全被封了,可微博还在传你住古堡喝冰可乐是资本作秀。”
“那让他们传。”顾晚舟把手机倒扣在膝盖上,“反正我也没喝香槟,喝的是可乐,还是冰的。”
林姐翻白眼:“你就不能发个声明?好歹解释一下场地升级是出于安全考虑?”
“解释?”她抬眼,桃花眼里带着点刚睡醒的浑,“谁信我说的,不如让数据说话。”
话音刚落,手机震了。
来电显示:陆砚之。
她接起来,没出声。
电话那头传来钢笔轻敲桌面的声音,一下,两下。
“论文投了。”他说,“标题没改,作者栏加了你名字。”
她笑了:“下次提前说一声,我好准备学术答辩PPT。”
“等期刊发声明,你再转发。”他顿了顿,“这次不是通稿,是正经学术期刊,《现代传播》。”
“哦。”她应了一声,像在回应“晚饭吃什么”这种事,“那你记得把参考文献格式调成APA,我导师当年就卡这个。”
电话那头沉默两秒。
“……你哪来的导师?”
“骗你的。”她翘起嘴角,“但我记得你说过,这本期刊审稿最狠,三个月都不回消息。”
“所以才赶在截稿前提交。”他的声音压低,“他们要是真收了,等于官方认证:砸钱升级场地,不是任性,是科学决策。”
林姐听着半边对话,耳朵都快竖起来了。
挂了电话,她盯着顾晚舟:“你们俩现在连吵架都用学术术语了?”
“这不是吵架。”顾晚舟重新点亮手机,“这是知识变现。”
---
凌晨三点十七分,陆砚之盯着电脑屏幕,光标停在“提交论文”按钮上。
文档标题:《综艺拍摄场地投入与制作质量的相关性研究——以某古堡实景改造为例》。
他把通稿里那些“安全系数提升300%”的数据重新建模,补上了方差分析和回归曲线,又从陈墨那儿要来近三年综艺事故统计表,作为对照组。文献综述部分翻出了自己十年前写的硕士论文,顺手引用了两句。
作者单位填的是“传媒学院影视社会学研究中心”,通讯邮箱用了学校后缀。
匿名提交框打了个钩。
他犹豫一秒,取消。
不匿名。
这次不是为了躲审查,是为了亮身份。
鼠标点击确认。
系统提示:投稿成功,等待初审。
他摘下眼镜,袖口擦了镜片,再戴上时,目光落在书架上那本泛黄的《舆论解剖学》。
扉页还贴着当年签售会的标签:畅销书作家·陆砚之。
他轻笑一声,关掉页面。
然后打开微博,私信小唐:
“明天早上八点,盯《现代传播》官网。”
---
清晨七点,古堡片场。
顾晚舟还窝在同一个位置,羽绒服拉链拉到鼻尖,手里换了包新薯片。
林姐走过来,递上热咖啡:“陆教授那边有动静没?”
她摇头,咬了口薯片。
“你说他真能把这事弄成学术研究?拍个综艺还得写论文?”
“他早就不只是写书的了。”顾晚舟眯眼,“他是想让全世界知道,我们干的每件事,都有依据。”
正说着,手机响了。
还是陆砚之。
“过了初审。”他说,“编辑部发了说明,说文章数据扎实,拟收录专题。”
她没急着回话,先咔嚓咔嚓吃完嘴里的薯片,才开口:“所以,我现在是学术第二作者了?”
“嗯。”
“那我要不要写个致谢?比如‘感谢赞助商可口可乐’?”
“别闹。”他声音严肃,“他们认的是研究本身,不是段子。”
她笑出声:“可我就是靠段子活到今天的。”
电话挂了。
她低头看微博,刷新。
没有热搜。
等了十分钟,还是没有。
林姐也盯着自己手机,手指不停下滑:“是不是太硬核了?学术圈的事,网友看不懂……”
话没说完,弹窗炸了。
#现代传播认可顾晚舟场地升级为行业范本#
热搜第八,跳动上升。
点进去,是期刊官网截图,配文:“经专家评审,该研究为综艺工业化提供理论支持。”
底下第一条转发是陆砚之。
ID带蓝V认证:陆砚之,传媒学院教授。
配文只有两行字:
“有些人说她浪费钱。
我们测算过:安全系数提升300%,收视预期增长37.6%——这不是挥霍,是投资。”
评论瞬间爆炸。
“所以顶流打架不用拳,用知网?”
“原来他们不是有钱有闲,是有理有据。”
“建议赵氏资本也读读这篇论文,省得老搞碰瓷那一套。”
更绝的是,有人翻出陆砚之五年前出版的《舆论解剖学》,豆瓣评分8.9,被列为传媒系必读书目。
#陆砚之用学术怼人#直接冲上榜首。
视频博主剪辑了他的金句合集:“流量的本质是注意力剥削”“热搜不是真相,是情绪期货”。
高校论坛冒出帖子:《论陆砚之如何把娱乐圈变成田野调查样本》。
连知乎都有人提问:“如果顾晚舟真的推动了综艺场地标准升级,算不算文化贡献?”
答案最高赞:“她出钱,他出脑,一个敢砸,一个敢写——这叫产学研结合。”
---
林姐看着热搜一路飙升,差点把平板摔了。
“这都能火?写篇论文比发通稿还猛?”
“当然。”顾晚舟终于坐直了,“通稿是解释,论文是定义。解释是求理解,定义是定规则。”
她拿起手机,找到陆砚之那条微博,转发。
只加了一句:
“下次报销能不能按学术成果算?”
三分钟后,陆砚之回复:
“已向校财务处提交立项申请。”
底下评论笑疯:
“这CP我磕到了,一个负责改变世界,一个负责改变报销制度。”
---
下午两点,导播间外。
林姐拿着平板对助理交代:“通知财务,群演保险报销单今天必须走完流程。”
“为啥这么急?”
“因为现在每一笔支出,都是论文数据。”她瞥了眼热搜榜,“咱们得对得起学术严谨性。”
助理懵懂点头,转身跑开。
林姐抬头,看见顾晚舟从休息区起身,朝主棚走去。
“你还去录?”
“戏还没拍完。”她头也不回,“而且,我得确保所有动作轨迹都符合论文里的安全模型。”
林姐愣住。
等反应过来,人已经走远。
她掏出手机,给陆砚之发微信:
“她说她的表演要符合你论文里的动作参数。”
对方秒回:
“告诉她,第14页图3-2标注了最佳避险角度,建议参照执行。”
---
书房里,陆砚之关掉浏览器。
桌面上躺着一份打印稿,A4纸装订整齐,封面印着《现代传播》录用通知。
他翻到最后一页,作者栏清晰写着:
第一作者:陆砚之
第二作者:顾晚舟
钢笔搁在纸上,墨迹未干。
他没动,静静看了几秒。
然后伸手,把论文推到桌角。
电脑右下角时间跳到18:47。
手机震动。
微信弹出新消息。
一张图。
顾晚舟坐在B厅角落,手里拿着记号笔,在威亚轨道图上画了一条斜线,旁边标注:此处需加缓冲垫。
背景是忙碌的工作人员,灯光晃动。
时间戳:一分钟前。
他点开对话框,回了个表情包。
一只戴眼镜的狐狸,爪子举着计算器,配文:“本项目ROI正在计算中。”
发送。
起身,熄灯。
---
林姐站在片场通道,看着监视器画面。
顾晚舟正和导演讨论走位,语气平静:“刚才那段摔戏,如果换成湿滑石板路,护具得加厚两层。”
导演连连点头。
她低头看手机,热搜还在前十。
突然,一条新词条冒出来:
#顾晚舟论文引用率超985教授#
她瞪大眼,点进去一看,是个搞笑博主发的:
“根据不完全统计,顾晚舟参演作品平均学术引用次数:2.3次/部,超过某985高校传媒学院副教授年均水平。”
底下评论:
“所以影后其实是隐藏学者?”
“建议她申个艺术学博士,题目就叫《论薯片袋在危机公关中的象征意义》。”
林姐笑着摇头,把手机塞进口袋。
抬头时,看见顾晚舟走出棚区,朝她走来。
“下一通告什么时候?”
“两小时后。”林姐说,“你真打算按论文标准拍完所有戏?”
顾晚舟停下脚步,左手摸了摸羽绒服口袋,像是在确认什么。
然后说:
“不然呢?现在全世界都知道,我连摔跤都要摔得有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