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一心文学 > 霓虹下的旧手机 > 第四十三章 实习生的 “成长礼”

第四十三章 实习生的 “成长礼”

    七月的晨光带着暑气,斜斜地撞在“启航科技”写字楼的玻璃幕墙上,折射出细碎的光斑,像撒在灰色地砖上的碎银。小林背着半旧的双肩包,手指死死攥着帆布文件袋的带子,指节泛白——文件袋里装着今天见客户要用的产品手册,封面被他反复摩挲,边缘已经起了毛。

    “别紧张,王总人挺随和的,你跟着我,先听就行。”小陈拍了拍他的肩膀,声音里带着点过来人的轻松。小陈是公司的老业务员,入职三年,手里攥着好几个稳定客户,这次带小林见的王总,是做智能家居分销的,要是能谈下来,小林就算是迈出了实习的第一步。

    电梯里的数字从 1跳到 18,小林的心跳跟着数字往上蹿,手心沁出的汗把文件袋的带子浸得发潮。他想起昨天晚上在出租屋里背产品参数的样子,台灯下,他把“智能温控器续航时长 120小时”“适用电压 220V±10%”“响应速度≤0.5秒”这些数据写在便利贴上,贴满了书桌,连刷牙时都在默念。可此刻,那些滚瓜烂熟的数字像生了翅膀,在脑子里乱撞,怎么也抓不住。

    王总的办公室在 18楼东侧,门没关,能看见里面摆放的绿植——一盆龟背竹长得茂盛,叶子垂下来,遮住了半张办公桌。小陈敲了敲门,里面传来浑厚的声音:“进。”

    小林跟着小陈走进去,脚步轻得像怕踩碎地上的影子。王总坐在真皮沙发上,手里端着一杯普洱茶,蒸汽袅袅地往上飘,茶香混着办公室里的檀香,漫进小林的鼻子里,让他原本就发紧的喉咙更干了。

    “王总,这是我们公司的实习生小林,今天跟我一起来学习学习。”小陈笑着递上名片,又示意小林把产品手册拿出来。

    小林慌忙点头,手指在文件袋里摸了半天,才把手册抽出来,递过去的时候,手腕不小心撞在茶几边缘,手册“哗啦”一声掉在地上,里面夹着的便利贴散了一地,最上面那张写着“记住:续航 120小时,别错!”的纸条,正好落在王总的脚边。

    他的脸瞬间烧了起来,弯腰去捡的时候,耳朵里嗡嗡作响,连小陈递过来的眼神都没敢接。等他把便利贴胡乱塞回手册,重新递到王总面前时,声音已经带着点发颤:“王总,这是我们的智能温控器……参数都在里面,续航能到……到 80小时,响应速度也很快,0.8秒以内……”

    话刚说完,他就看见王总的眉头皱了起来。王总拿起手册,指尖在“续航时长 120小时”那行黑体字上敲了敲,声音里带着点审视:“小伙子,你们这手册是印错了,还是你背错了?我上周刚跟你们竞品聊过,人家续航才 100小时,你们要是只有 80,还敢来跟我谈?”

    小林的脑子“嗡”的一声,像被重锤砸了一下。他明明背的是 120小时,怎么一开口就变成 80了?他张了张嘴,想解释,可话到嘴边,却变成了结结巴巴的“我……我记错了……对不起,王总,是 120小时,我刚才太紧张了……”

    “紧张不是出错的理由。”王总的声音冷了下来,把手册推回他面前,“连自己家产品的核心参数都记不住,我怎么敢把订单交给你们?小陈,不是我说你,带新人也得先把基础打牢,这样出来谈业务,是砸你们公司的牌子。”

    小陈的脸也红了,连忙道歉:“是是是,王总,是我们准备不足,下次一定注意。”他拉了拉小林的胳膊,“我们先回去,后续再跟您联系。”

    走出王总的办公室,走廊里的空调风带着凉意,吹在小林的脸上,却压不住他眼眶里的热意。小陈没说他,只是叹了口气:“第一次都这样,我当年第一次见客户,把产品型号说错了,客户直接让我‘回去先把产品认全了再来’。”

    可小林却听不进去。他坐在电梯里,看着数字一点点往下跳,心里像被灌了铅,沉得厉害。他想起毕业时班主任说的“到了职场要好好干,别给学校丢脸”,想起自己投了十几份简历才拿到“启航科技”的实习机会,现在却连第一次见客户都搞砸了——他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做业务?

    回到公司,小林坐在自己的工位上,文件袋被他扔在桌角,像个烫手的山芋。他打开电脑,屏幕上弹出的“实习考核表”刺得他眼睛疼,考核表上“业务实践”那栏还是空白,要是再出岔子,恐怕连实习期都熬不过去。

    “小林,来我办公室一下。”内线电话里传来林舟的声音,平静得没有波澜。林舟是公司的创始人,四十岁上下,总穿着熨得平整的白衬衫,袖口挽到小臂,露出手腕上那块旧机械表——据说那是他刚创业时买的,戴了快十年。

    小林的心跳又开始加速,他以为等待自己的是批评,甚至是“要不要考虑换个岗位”的暗示。他捏了捏衣角,深吸一口气,推开了总经理办公室的门。

    林舟的办公室很简洁,没有豪华的装饰,只有靠墙的书架上摆满了书,最下层放着几个泛黄的笔记本,封面上用钢笔写着“启航业务笔记”,年份从 2015年到 2023年,一本本码得整齐。

    “坐。”林舟指了指办公桌前的椅子,手里拿着一个马克杯,里面泡着菊花茶,花瓣浮在水面上,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听说今天见王总,出了点小插曲?”

    小林的头埋得更低,声音像蚊子哼:“林总,对不起,我把产品参数说错了,还让客户下了逐客令……我太没用了,可能真的不适合做业务,我还是辞职吧。”说到最后,他的声音哽咽了,眼眶里的眼泪终于忍不住,砸在裤子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林舟没有说话,只是从书架最下层抽出一本笔记,封面写着“2015.3-2015.12”,纸页已经泛黄,边缘有些磨损。他翻开笔记,指着其中一页,递给小林:“你看看这个。”

    小林接过笔记,指尖碰到粗糙的纸页,上面是林舟潦草的字迹,墨水有些晕开,能看出当时写得很急:“2015年 4月 12日,见 XX建材客户,谈智能开关合作。紧张到忘词,把‘待机功耗 0.5W’说成‘5W’,客户当场质疑‘你们这产品是耗电还是节能’,场面尴尬。客户说‘你们创始人亲自来谈,连参数都记不住,我怎么信你们’,最后没谈成。回去的路上,在公交上哭了,觉得自己太没用,创业可能要黄。”

    下面还有一行小字,用红笔写的:“后来才明白,不是记不住参数,是没把产品摸透——不知道 0.5W意味着什么,不知道客户关心的是‘省电’,所以说出来的话没有底气。”

    小林的手指抚过那些字迹,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他以为林舟这样的老板,从来都是一帆风顺的,没想到他也有被客户赶出来、在公交上哭的经历。

    “我刚创业的时候,没人带,什么都得自己摸索。”林舟端起马克杯,喝了口菊花茶,声音变得温和,“第一次谈业务,我提前三天背参数,结果到了客户面前,还是紧张得说错话。那时候我也想过放弃,觉得自己不是做老板的料。可后来我去工厂待了半个月,跟着工人一起组装产品,看零件怎么拼,看测试员怎么测功耗,甚至自己拆了一台样品,摸清楚里面的线路——从那以后,再谈业务,我不用背参数,因为我知道每个数字背后的意义,知道客户要的是什么。”

    他把笔记合上,放在小林面前:“你不是没用,是太急了。只背参数,没懂产品,所以一紧张就出错。这样,你跟着张总监去仓库实习一周,从生产到包装,每个环节都摸透:看看智能温控器是怎么组装的,测测续航到底有多少小时,问问仓库管理员,客户最常反馈的问题是什么。等你把产品当成‘自己的东西’,再去谈业务,就不会慌了。”

    小林抬起头,眼眶还是红的,却不再有刚才的绝望。他看着林舟,用力点了点头:“林总,我知道了,我去仓库!”

    仓库在公司附近的产业园里,是个两层的钢结构厂房,一楼是生产区,二楼是仓储区。张总监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工人,头发花白,手上布满老茧,说话带着浓重的南方口音:“小林是吧?跟我来,今天先从盘点开始——仓储区有三百台温控器,每台的型号、生产日期、测试结果都要对清楚,不能错一个。”

    第一天,小林就体会到了仓库的辛苦。早上八点到仓库,他跟着张总监一起盘点,手里拿着台账,一台台核对。温控器的包装盒是白色的,上面印着黑色的型号,看久了眼睛发花。中午在仓库的食堂吃饭,菜是简单的两素一荤,米饭有点硬,可他吃得很香——早上走了一万多步,腿都酸了,肚子早就饿了。

    下午,张总监带他去一楼生产区。机器的轰鸣声震得耳朵发麻,工人们穿着蓝色的工装,戴着手套,手里拿着螺丝刀,动作熟练地组装温控器。“你看,这个是核心芯片,决定响应速度;这个是电池,续航全靠它。”张总监指着流水线上的零件,声音要很大才能盖过机器声,“我们测试的时候,会模拟不同的温度环境,从- 5℃到 40℃,测续航能到多少——你之前说的 120小时,是在 25℃常温下的结果,要是在低温环境,会降到 100小时左右。王总是做智能家居分销的,客户可能在北方,他说不定会关心低温续航,你得把这些都记下来。”

    小林拿出手机,把张总监的话记在备忘录里,还拍了照片——芯片的样子,电池的型号,测试仪器上的数字,他都想记下来。

    第二天,张总监让他跟着测试员一起测续航。小林坐在测试间里,面前摆着十台温控器,每台都连接着测试仪,屏幕上显示着实时续航时间。“别光看着,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数据,看看有没有波动。”测试员是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笑着递给他一个笔记本,“林总特意跟我说了,让你多动手,别只看着。”

    小林接过笔记本,认真地记录着:“9:00,续航 118小时;10:00,117小时;11:00,116小时……”中午吃饭的时候,他盯着数据看,突然明白林舟说的“数字背后的意义”——120小时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是客户不用频繁充电的安心,是产品比竞品多 20小时的优势。

    第三天,他跟着工人一起包装。包装纸是定制的,上面印着“启航科技”的 logo,还有简易的安装说明。“以前有客户反馈,安装说明太复杂,老人看不懂。”包装组的组长一边折盒子,一边说,“后来我们改了,用图标代替文字,还加了二维码,扫码能看视频教程——小林,你以后见客户,要是遇到年纪大的,记得提这个,他们肯定喜欢。”

    小林把这话记在心里,还拍了安装说明的照片,想着下次见客户,可以建议他们多印点这样的说明书。

    一周的时间,小林每天都泡在仓库里,鞋子上沾着机油,手上蹭着包装纸的胶水,笔记记了满满两本。他知道了温控器的核心芯片是进口的,比国产的稳定;知道了包装尺寸是 20cm×15cm,正好能放进快递盒,节省物流成本;知道了客户最常问的三个问题是“低温续航”“安装难度”“保修政策”——这些都是他在办公室里背参数时,从来没想过的。

    第七天下午,小林拿着整理好的笔记,回到了公司。他敲开林舟办公室的门,把笔记递过去:“林总,这是我这一周的记录,包括产品的生产流程、测试数据、客户反馈,还有三个小建议,您看看。”

    林舟翻开笔记,里面不仅有文字,还有照片、图表,甚至还有小林画的简易生产流程图。翻到最后一页,写着三个建议:“1.在产品手册里加入低温续航数据,方便北方客户参考;2.多印带图标的安装说明,附二维码视频;3.包装尺寸缩小 1cm,能多装 10台 per纸箱,降低物流成本。”

    林舟笑了,指着建议说:“不错,这才是把产品摸透了。明天跟着小陈,去见另一个客户——李总,做电商的,正好关心物流和安装问题,你可以跟他聊聊你的建议。”

    第二天,小林再次跟着小陈去见客户。这次,他没有攥紧文件袋,而是把笔记本放在包里,手心也不再出汗。李总的办公室在一个文创园里,装修得很简约,墙上挂着几幅水墨画。

    “李总,这是我们的实习生小林,上周刚在仓库待了一周,对产品很熟悉。”小陈介绍道。

    李总笑着看向小林:“哦?那我问问你,你们的温控器,要是发往南方,梅雨季节会不会受潮?还有,我们做电商,物流成本高,能不能在包装上想想办法?”

    小林没有紧张,他拿出笔记本,翻到“客户反馈”那页:“李总,您放心,我们的温控器外壳是 ABS材质,防水等级 IP54,梅雨季节用没问题。至于包装,我这一周在仓库发现,现在的包装尺寸是 20cm×15cm,要是缩小 1cm,变成 19cm×14cm,每个纸箱能多装 10台,物流成本能降 8%——我已经跟包装组沟通过,他们说改尺寸不影响产品保护。”

    他又翻到“安装说明”那页:“另外,我们最近改了安装说明,用图标代替文字,还加了视频二维码,您的客户要是看不懂,扫码就能看教程,能减少售后咨询。”

    李总的眼睛亮了,他接过小林的笔记,仔细翻看着,频频点头:“小伙子不错啊,比上次来的那个业务员懂行多了!上次那个只跟我说参数,你还能跟我聊物流、聊安装,这才是我需要的。”

    接下来的谈业务,小林说得游刃有余。他不仅把参数说得清清楚楚,还结合李总的电商需求,提了三个改进建议:缩小包装尺寸、增加防潮提示、附视频安装说明。李总听得很认真,时不时提问,小林都能答上来——这些都是他在仓库里摸透的东西,不用背,张口就来。

    “就冲你这股认真劲儿,这合同我签了!”李总拿起笔,在合同上签下名字,笑着对小陈说,“你们公司的实习生都这么专业,以后合作肯定放心。”

    走出李总的办公室,阳光正好,照在小林的脸上,暖融融的。小陈拍了拍他的肩膀:“可以啊小林,比我第一次谈成客户还厉害!”

    小林手里抱着合同,指尖轻轻拂过签名,激动得声音都有点发颤:“是林总给我的机会,要是没有仓库那一周,我肯定还是什么都不懂。”

    他拿出手机,给林舟发了条消息:“林总,合同签下来了!谢谢您没放弃我,也谢谢您让我去仓库实习——现在我终于明白,什么是‘把产品摸透’了。”

    没过多久,林舟回复了一条语音,声音里带着笑意:“恭喜你,这是你自己挣来的‘成长礼’。记住,不管以后做什么,把基础打牢,比什么都重要。”

    晚上的例会,林舟拿着小林的笔记,在投影上展示出来:“大家看看,这是小林在仓库实习一周的记录,里面有产品数据,有客户反馈,还有改进建议。我们公司从成立到现在,靠的不是什么捷径,是每个人都把产品当自己的东西,把客户的需求放在心上。”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会议室里的每个人:“我刚创业的时候,没人带,走了很多弯路。所以现在,我们设立‘师徒制’,让老员工带新员工;定期举办业务培训,请张总监来讲产品,请优秀的业务员分享经验。因为我知道,公司的成长,从来不是我一个人的成长,是每个人的成长——小林今天签的合同,不是他一个人的成功,是小陈带他,张总监教他,整个团队一起帮他的结果。”

    会议室里响起了掌声,小林坐在角落,看着林舟,心里暖暖的。他想起一周前,自己还在办公室里哭着说要辞职,而现在,他不仅签了第一份合同,还明白了什么是职场里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是遇到挫折时有人拉一把,是在实践里慢慢摸透道理,是把每一次失败都变成下次成功的垫脚石。

    散会后,小林抱着笔记本,跟小陈一起走在写字楼的走廊里。傍晚的夕阳透过窗户,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下次见客户,我还跟你一起去。”小陈笑着说,“说不定下次,你就能带我了。”

    小林也笑了,他低头看着笔记本上的字迹,那些关于产品的记录,关于客户的反馈,关于自己的感悟,像一颗颗珍珠,串起了他实习生涯里最重要的一段时光。他知道,这只是他职场生涯的开始,以后还会遇到更多的“王总”,更多的挑战,但他不再害怕——因为他已经学会了如何把“参数”变成“底气”,把“挫折”变成“成长礼”。

    走廊尽头的窗户开着,晚风拂进来,带着夏天的热气,却让人心旷神怡。小林抬头望向窗外,写字楼的灯光一盏盏亮起来,像夜空中的星星。他想起林舟办公室里的那些笔记,想起仓库里的机器声,想起李总签下合同的笑容——这些碎片,拼凑成了他的“成长礼”,也拼凑成了“启航科技”这个团队最温暖的样子。

    原来,最好的成长,从来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是有人引路,有人陪伴,是在实践里慢慢扎根,然后长出属于自己的力量。而这份力量,会让你在以后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