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一心文学 > 状元郎 > 第一百七十四章 刁钻的考试

第一百七十四章 刁钻的考试

    大家还没什么交情,而且苏录二人还有可能被退学,所以学生们简单聊了几句,就回过头去抓紧时间温书了。

    正如那刘先生所言,他们得使出吃奶的力气学习,好好考试争取不留级……

    苏录和朱子和没有拿出书来,两人都微闭着双目,仿佛老僧入定。在正意斋众人看来,这应该是没想到开学就要大考,两人在调整情绪呢。

    盏茶功夫后,所有学生到齐。

    少顷,云板响起,那位刘江刘大川先生,便抱着卷子进来正意斋。

    苏录进入鹤山书院后的第一场考试,就这样毫无征兆地迎面而来。

    这也是决定他能不能留下来的一考……

    ~~

    刘先生宣布,考试时间两个时辰,要比太平书院长一些。

    试卷发下来,苏录一看题型倒是一样,帖经墨义加一篇制艺,只是不再分作两场。

    而且太平书院先生出题,带着山里的醇厚之气。这里的每一道题都透着大城市的刁钻和不友好。苏录终于明白,山长那些不做人的想法都是哪来的了……

    譬如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皆熟矣。’

    六个空,就三个字‘皆熟矣’!你就填去吧,保准一填一个不吱声。就算把四书都背过了,你也很大概率填不上来。因为句子本身就很生僻,给的信息又太少,很难从记忆中勾取相关的信息。

    而且就算你能想起来,这一句出自《孟子告子上》,也大概率会因为记忆不牢固,漏写大量虚词中的一两个,甚至可能写出别字。

    这里考察背诵的标准,比别处高出了一大截。只有真正将四书烂熟于胸,回忆时如掌中观纹的学生,才能准确作答。

    不过这难不住苏录这种卷王,他扫一眼题目,便迅速在记忆宫殿中定义到了原文,提笔写道——

    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

    其余十九道帖经题也没一道好相与的,要么是这种信息极少,且没什么特点的句子。要么是些注疏少及、语境隐晦的生僻原文,要么是那些容易混淆的句子。

    等你好容易做完二十道帖经题,再往下一看,好家伙,墨义更难……

    比如第一题——‘有朋自远方来’之‘朋’,与‘燕朋逆其师’之‘朋’,是否均指‘友’?

    答案为否。因为‘朋’的象形是两鸟并列,本义为‘同类相聚’,而非‘友’。

    ‘有朋自远方来’的‘朋’是‘认同道义的善友’,‘燕朋’的‘朋’是‘聚在一起无意义游乐的人’。

    考生若不知‘朋’的象形渊源,容易误认两‘朋’均为‘友’。就算通过审题,能蒙个‘否’出来,给不出正确的理由,一样不得分。

    这还算好的呢,只要掌握一个较生僻的知识点,就能正确作答。后头还有更恐怖的,比如最后一道——

    《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问:朱注‘诚明一也’与程子‘诚明异’是否矛盾?

    答案自然是不矛盾,谁敢说程朱理学的两位门面人物互相矛盾?

    但如果没读过《中庸或问》中的‘诚明虽二,然诚者明之体,明者诚之用’,就不会明白程子侧重本体与工夫的差异,朱子则强调‘体用一源’,双方只是侧重点不同。

    所以正确的答案是——

    程子‘辨异’,欲使常人知教之必要。因为我非圣人,所以需从‘明’入手。

    朱子‘求同’,乃令学者知学之可至。虽从‘明’入,终可至‘诚’,与圣人同。

    二者共同完成对‘性教一贯’之阐发,互为支撑,所以并不矛盾。

    回答这么一道问答题,几乎是做了一篇小八股。甚至还他么超纲了,坑爹呢这简直是!

    而且因为两场考试合二为一,你如果在帖经墨义上耗时太多,注定会导致最后的压轴大戏——制艺的时间就不够了。

    仓促间,势必辞理全崩。

    总之,怎么不做人怎么来……

    就连苏录也用了足足半个时辰,才做完了二十道帖经、十道墨义。又用了一刻时间,将答案工整誊抄到答题卷上,这才转向最后一道大题——

    ‘子哙不得与人燕。’

    苏录一直以来的习惯,都是一拿到卷子,就先看下最后一题。也不用刻意思考,在回答前面的题目时,大脑就会在后台预先调集相关的信息,甚至进行简单的预处理。

    这样等他正式做题时,就不用挖空心思去冥思苦想,直接便可以上手!

    此句语出《孟子·公孙丑下》,是一道典型的‘单句截下题’,所以需结合上下文义理展开论述。如果只论述题目,文章便会义理残缺,文辞再好都不可能得分。

    其全文曰:‘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

    说的是燕王哙禅位于相国子之,导致齐国趁机入侵,燕王哙被杀,子之被擒的事情。

    孟子是在批判燕王君臣双方,一个敢让位一个敢接位,所以破题时必须兼顾,不能只批判燕王。

    思考至此,文章便在苏录脑海中成型了。

    他不禁有些讶然,这题目出得实在是中正平和,可以让每个考生都尽情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比起前面刁钻古怪的帖经墨义题,简直不像一个人出的……

    也许就不是一个人出的。

    他收摄心神,快速将腹稿落在了草稿纸上,然后有条不紊地修改文字排比格律用典,一切步骤都精密如钟表。

    当他检查誊抄完毕,全斋所有学生都还在闷头疾书中……

    刘先生看到这个新来的学生,已经在收拾文具了,不禁有些同情,看来这孩子会的不多呀……

    唉,这些外校生家里,将转学作为进鹤山书院的终南捷径。

    可是当初你考不进来,就是因为水平不够。现在转学进来,难道水平就够了吗?一样会被打击掉所有的自信,很快就被扫地出门的。

    可惜苏录闭目养神,看不到刘先生的表情,更体会不到他丰富的内心戏……

    又过了一刻,刘先生看到另一个新来的学生也搁下了笔……唉,这个应该会得多点,但是也有限。

    ~~

    两刻之后,院中响起云板声。

    虽然学生们已经全都放下了笔,但循规蹈矩惯了的刘先生,还是按惯例道:“停笔。”

    然后邓斋长便起身收卷,将三十份答题卷整齐摞放,交给先生。

    因为苏录坐在最后一排的靠窗位置,所以他的卷子摞在了最上面。

    刘先生扫一眼他的卷子,却没看到料想中的大片空白,反而看到了一行行间距整齐、无可挑剔的姜字体。却又不像印刷体那样死板僵硬,毫无生趣,倒像是最规整的高粱垅亩,行距齐整、横竖有秩而生机暗藏!

    引得他不由自主细看起此中书法来,只见单字骨架劲挺中透着骨力,似能承风而立;撇捺舒展如高粱新叶,顺势铺陈却收放有度,尾端锋棱微露,利落如叶片尖芒!

    通篇观之,字若成排高粱,各展姿态而气脉相连,瘦硬间显温润,劲健中含秀逸。既得北碑骨力,又兼南帖韵致,在墨香里透着丰收的庄重与舒展。

    刘先生当然知道,哪怕是馆阁体,练到一定程度,也依然会发展出自己的风格。事实上,几乎所有书院学生都家学渊源,自幼苦练书法,但都拘泥于前人的窠臼,如这少年一般,由极严整处生发出自己独特调性的,却是绝无仅有。

    练字的人都临仿法帖,字字学古,但能写出自我的却极少。不仿古则无格局,不自我则无格调。书法无格局不能立,无格调不能成。但‘立格容易成调难’,是以字写得好的人很多,能成家的却极少……

    刘先生便是众多有格无调者中的一员,然不成调,写字永远只是追摹,而不是表达自我的创作!

    这种生机勃勃,浑然天成的字体,是多少写字高手苦求不得的?只要假以时日,加以精进打磨,就可以登堂入室,自成一派了……

    唉,羡慕啊……刘先生叹了口气,有些想哭。为什么自己渴望的东西,总是出现在周围人身上,却从来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哪怕一次也好啊,让我也尝尝成功的滋味……

    学生们见先生又在那发呆了,也不催他,就这么静静地等着他回过神来。

    只有苏录和朱子和面面相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心说这一班师生啥情况啊?是不是该给先生叫叫魂儿?

    好一会儿,门外响起喧闹声,有诚心斋的学生往里看了一眼,在门外调笑道:“刘先生又神游天外咯!”

    “哈哈哈!”一群小崽子的哄笑声,终于把刘先生唤了回来。

    见自己又当众出丑了。刘先生不禁感到惶恐,这样下去,怕是连最后的体面都留不下……

    “先生,别理他们。”正意斋的学生们七嘴八舌道:“你只是失眠,只要睡个好觉就没事了!”

    “哦,下课吧……”刘先生却丝毫没感到安慰,反而愈加悲哀,抱着卷子落荒而逃。

    刘先生一走,邓斋长便拍案而起,冲出斋堂,朝着刚才刺激刘先生的学生怒喝道:

    “李宗胜!你再敢刺激我们先生,我豁上书不念了,也要揍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