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一心文学 > 大明重启:年方三岁,登基称帝 > 第203章、乾清宫的第一次启用

第203章、乾清宫的第一次启用

    南京乾清宫天工院的小会议室其实并不大,也就占两间值房的面积。设计之初,就是方便天工院内部会议用的,会议桌只容纳十二人,因为身上挂了天工院行走名头的人也是十二人。

    首座是预留给朱慈炅的,也特别做了垫高的台阶处理。朱慈炅坐在那里,脸色阴沉,将手上的内阁急报看了三遍,始终未发一语。

    直到毛文龙第一个请见,朱慈炅让他落座,才将那份急报推给刘一燝。

    第二第三个到的杨文岳和洪承畴,然后是急急中止西班牙人谈判的孙传庭、吴阿衡还有昭武卫海军指挥沈寿崇,最后是南兵部尚书王在晋和雷霄卫指挥汪起龙。

    济济一堂,将会议室的桌位填满了,王在晋和汪起龙进来时,内阁急报早已经传阅了一遍,两个人是最后看到的。

    整个会议室的气氛凝重压抑,朱慈炅只是闭目养神,几位耆老纷纷沉思喝茶,也不出声。本来王在晋应该坐到前列的,但此时没有人计较位序,他坐在最后面一样冒汗。

    “陛下,傅宗龙和刘鸿训也在殿外,是否传他们进来?”

    朱慈炅没有睁眼只是点点头。

    卢九德连忙在朱慈炅对面又加了两张椅子,傅宗龙和刘鸿训进到会议室还向朱慈炅施礼,朱慈炅没有反应,刘一燝抬手让二人入座。

    两人又从汪起龙手中接过内阁急报,很快也陷入了会议室中被凝重的死寂吞没。

    此时,南京锦衣卫指挥佥事梁凤鸣和内廷内厂总管刘应坤也不约而同来到会议室,两个人手上还各拿了一张文书。

    这看得李实目光一收,锦衣卫和内厂也有信鸽了吗?他们只比东厂稍慢一步啊。李实看了眼朱慈炅,胖胖的身躯挺得更直,微调靴跟角度,正对着朱慈炅。

    朱慈炅终于睁开眼,接过锦衣卫和内厂的情报,终于看到了王世德的独立战报和内厂关于北京的消息,他的嘴角露出冷笑。

    “议议吧,此事该做什么应对,是否认同北京内阁的提议。”

    目光都看向刘一燝,刘一燝嘴角苦涩,和徐光启对视一眼,见徐光启垂下眼眸,只好开口。

    “范景文的确年轻,不太稳重,调回北京,老臣认可,但问罪,老臣感觉不太合适。此事起因,终究在满桂一意孤行所致,但死者为大,也不宜过份追究。”

    朱慈炅面无表情,声音冷漠。

    “徐先生。”

    被小皇帝击碎道心的徐光启紧握了下袖中十字架,强打精神开口。

    “阎鸣泰先前就做过蓟辽总督,老臣感觉他不是个好的人选。首辅他们说的第一条建议老臣感觉就挺好,吴甡接任总督,王洽接任总理。”

    “毛校长。”

    毛文龙看了眼三个未发言的前阁老,心跳有点加快,他实在不太适应中枢的议事。他虽然不懂内阁急报里的文章,但还是敏感的感觉到这里面有政治陷阱,他现在已经在享福了,实在不想参与这些事。

    “回陛下,以末将看来,建奴此战已经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陛下不必忧心,尤世威和吴惟英皆有斩首就证明了这点。

    至于关宁锦防线被破坏,以末将对建奴的了解,建奴不敢占据锦州的,他们更大的可能是把锦州劫掠一空,焚城而去,大明应该可以轻松拿回锦州。

    只是,恐怕锦州要布防重兵了,重建也耗资巨大。末将有个不成熟的想法,不如就此放弃锦州,甚至可以放弃宁远,退守山海关,拉长建奴战线,到时补给更困难的就是建奴了。”

    毛文龙这话一出,会议室内一阵嗡嗡声,但很快又安静下来。

    朱慈炅嘴角微翘,泛起一丝无奈。

    “王大司马。”

    王在晋脸色非常难看,他是南大司马又不是大司马,小皇帝这称呼有点讽刺味道,他从刘鸿训手上又拿回内阁的急报。

    “陛下,此次征辽,如果老臣没有记错,是三路伐辽。这上面为何只有中路战报,老臣记得中路军的指挥是朱可贞,为何一句不提他?

    马世龙也只提了一句,分兵潜入奴境,他们在哪,在干什么?陛下,此事老臣建议还是再等等后续战报再作决断吧。”

    “天工院。”

    孙传庭清了清嗓子。

    “陛下,先前情报,建奴在广宁是正红旗20牛录,正蓝旗40牛录。根据锦衣卫的情报,建奴所谓的牛录大多不是满编的,就算他们满编也不过一万八千人。

    臣不相信他们灭掉满总镇会毫发无伤,就算他们还有数量不菲的汉兵和鞑兵,臣估计锦州建奴数量最多也不过三万人,实际恐怕甚至只有一半。

    宁远标营加上尤世威部,我军兵力还有四万左右,物资齐备,只要不在野外浪战,建奴拿不下宁远。我们大可以不变应万变。”

    杨文岳继续道:

    “我记得内阁急报上说满桂在广宁与建奴对峙,怎么又说满桂是锦州守将?先前范总督传回来安排好像是成国公守锦州,这其中变化,臣没看懂。

    战场变局是否脱离战前计划安排,我们远在南京无从分辨。陛下,我们还需要多方情报才能知道整个战局变化。内阁应变似乎有些操之过急,臣认可王大司马判断,可以再等等。”

    吴阿衡也开口。

    “陛下,臣不建议新六卫立即支援。我们可以召集部分新兵做好支援准备,以防万一,但没有必要全部集结。

    至于平辽,先前以备有万一方案,建奴没有可能绕开山海关。便是锦州,似乎也只是锦州城失守,周边卫所情况如何,急报并未提及。”

    洪承畴最后发言。

    “先前陛下曾说,不计一城一池得失。陛下,臣觉得可以继续相信范总督,不作曾母投抒之事。”

    刘一燝脸色大变,天工院四位参谋居然全部对内阁急报有意见,北京的高人们恐怕低估了天工院的能量。

    朱慈炅手指敲击桌面。

    “刘先生,王洽是何许人也?为何有人屡屡在朕面前提及,几度欲委重任?”

    刘一燝连忙回话。

    “王洽是万历三十二进士,山东临邑籍,曾署南工部事,现为太仆,其人颇为清直廉洁,朝中风评甚好。”

    朱慈炅冷笑出声。

    “原来是孙先生同年啊!

    李实,传旨刘若愚,他收的两万两白银朕就不计较了,但京营抚恤他要给朕办好,如果朕听到有任何错漏,让他提头来见。另外,问问王体乾,尚能饭否?

    传旨瑞王,斩阳武伯薛棨,传首九边。夺杨光龙所有官职,罚苦役十年。贬成国公世爵为侯爵,夺朱纯臣所有官职,罚苦役十年,令朱莱臣袭爵平阴侯。

    徐先生,内阁拟旨,加授范景文资善大夫。赠满桂柱国,追封宣勇伯,谥‘武烈’,陪祀德陵,令信王朱由检、瑞王朱常浩、慧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灜,英国公张惟贤,定国公徐希皋,文华殿大学士张瑞图,武英殿大学士来宗道代朕扶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