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天竺的问题,却仅仅是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的一个,甚至都不是最重要的一个。
在威尔斯的眼里,朱棣根本不是一个合格的君王,分明就是一个无耻的流氓!
明军全线收缩防御以后,明面上是不跟联众军主动发生摩擦了,但背地里阴招却没停过!
刚刚把天竺的危机解决,非殖民地那边又开始爆发战乱!
占领吉达后支援天竺的那支舰队,是原守在贝拉港的舰队,舰队长是巴提.约翰。
本以为后方稳固的巴提,谁知道他才走没多久,整个莫桑比克海峡就乱成了一锅粥!
先是前段时间销声匿迹的木骨都束海盗群,忽然出现在莫桑比克海峡北端。
他们不仅人数翻了四五倍,而且手里的家伙焕然一新,说一句鸟枪换炮毫不夸张!
五连发、半自动、迫击炮应有尽有,经常挨他们炸的朋友都知道,这船上的火炮分明就是大明的舰载炮!
这哪里还是什么海盗啊,分明就是一支大明的编外舰队!
留守在贝拉的舰队不信邪,带着一艘战列舰就出了海。
任凭你们火炮再犀利,能是大英铁甲舰的对手?
再多的羊那还是羊,永远不是狼的对手!
可甫一交火,这个不信邪的家伙表示自己信了...
大明,你们还能不能要点比脸!
给枪给炮就算了,咋火箭弹这玩意你们也给?
铁甲舰是硬,可再硬也架不住上百艘战船围着你轰啊!
自英军战列舰下海投入战场以来,这艘战舰光荣的成为第一艘,在正面战场被击沉的战列舰。。。
威尔斯彻底暴怒!
他迅速下令在非大陆的部队集结,突击木骨都束,誓要将这伙该死的海盗彻底消灭!
可还没等部队集结完毕,非殖各地接连不断的坏消息又传了回来。
不是某地出现大规模手持步枪、手雷的土著反抗军,就是某营地遭遇炮袭。
甚至在福尔摩沙附近,发现一支人数超五万人,手中持有大量火炮、火箭弹的集团反抗军!
这支军队和其他反抗军不一样,明显受过正规军事训练,排兵布阵很有章法。
联众军中一些非精英部队,甚至不是他们的一合之敌,交战仅三天就全军覆灭。
反抗军可不讲什么仁义道德,优待俘虏。
对于这些侵略他们家园的敌人,要么就地砍头,要么直接变成晚上的食材。
一时间,大半个非殖大陆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的殖民军别说集结攻打木骨都束了,几乎连出门都不敢,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手拉手去见了上帝。
非殖大陆是联众军重要的兵源、资源补充地,决不能有任何闪失。
无奈之下的威尔斯,只能紧急派兵前往非殖大陆平叛,不然下一批钢材都造不出来。
同时又从联众军各国继续抽调兵力,组成了一支二十万人的平叛军。
要武器给武器,要火炮给火炮,只要你们肯出人。
不得不说,这支武装到牙齿的部队,确实不是本地那些反抗军能抗衡的。
但早接受过苏谨改造的这些土著,明知正面刚不过以后,果断不和他们纠缠。
如此庞大的大陆,你二十万人洒进来连个涟漪都看不到。
正面不和你刚,不代表背后不给你弄鬼。
十六字真言被这些家伙玩出了花,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层出不穷。
主打一个只要你不好过,我就开心。
无奈之下的平叛军,只能紧紧守住几处重要矿源,先保证后方不乱。
至于其他的,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朱棣这顿骂挨得还真不冤。
自打在迦南尝到‘丢武器’的甜头以后,他是彻底在这条路上一去不返了。
非殖、迦南、莫卧儿,不过是朱棣的前期试点。
谨弟的那句话说的好,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大明的子弟不是用来填战场的,既然有那么多同道之人,不过区区一些武器装备,又有什么舍不得的?
做人嘛,要大气一点。
当然,朱棣也不是那么的大气。
前期的武器装备可以‘丢’,但以后再想要,就得和咱们老老实实做生意。
没钱不要紧,矿总有吧?地总有吧?
就算你现在没有,以后总得有吧?
来来来小老弟,咱们先签个口头协议,你们把装备先拿去用,咱也信得过你们的诚信。
至于你要是不讲诚信,以后赖账?
那也没事,朕的大明儿郎们,偶尔也做一做催收的生意,就看你顶不顶得住朕的暴力催收了。
在联众军身后放了一把大火后,朱棣心里清楚,英国佬想要和大明正式开战的日期,已经无限被延期。
至少在他们把后院的火灭了以前,绝对不敢朝大明宣战。
这就给了他足够的发育时间。
西洋舰队在迦南局势稳定以后就迅速撤退,不过并没有返回大明,而是混在了木骨都束的海盗之中。
这也是贝拉的那艘战列舰被击沉的主要原因之一。
你有一艘战列舰?
不好意思,咱们这里藏着更多!
而在大明猥琐发育的这段时间,郑和的西洋舰队只有一个任务————沟通航线、运输物资。
核心任务就一个——把这里的物资、矿产运回去,把大明‘即将要丢失’的火炮拉过来。
海盗的活就要让海盗去做,大明是煌煌天威之师,不能做这种下作的事情。
当然,偶尔闲不住出去‘打个猎’还是可以的,朱棣就当做不知道。
整个世界的局势,就在朱老四玩了这么一手背后抽梯子后,诡异的陷入了冲突与安宁的平衡点上。
威尔斯忙着当救火队员,在没有彻底熄灭后院的大火之前,指定是无力对大明发起攻势。
朱棣则是不断在他背后煽风点火,无数的锦衣密谍被撒了出去,带着任务去不断放火。
大规模的战争渐渐停息,只有局部不断有着摩擦和冲突,而这些都是朱棣能接受的。
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的过去。
朱棣心里也清楚,没有成规模、成建制,没有以国为单位的持续支持,这样的冲突迟早有被平息的一天。
但只要能拖到目的达成那一日,就够了。
永乐十五年,冬,腊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