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一心文学 > 心灵种子 > 第19章 导师

第19章 导师

    大二的秋天来得特别早。开学刚两周,心理学部的布告栏前就挤满了人。我踮着脚,在“本科生科研导师双选会”的通知上寻找熟悉的名字。

    “在看导师?”陈浩不知何时出现在我身边,“我听说李秉德教授今年只带两个本科生。”

    我的心跳漏了一拍。李教授——那个在课堂上犀利点评弗洛伊德,又肯定过我思考的学者。

    “你想选他?”陈浩压低声音,“竞争会很激烈。”

    我点点头,目光没有离开布告栏上李教授的名字。这一年来的阅读和思考,让我更加确信:我想探索的梦境与潜意识领域,需要李教授这样既懂历史脉络又精通现代研究的引路人。

    双选会那天,我提前半小时就到了会场。手里紧握着精心准备的材料:大一时的研究总结、这学期的学习计划、还有几篇我写的文献综述。

    “放轻松,”弗洛伊德老师的声音在耳边响起,“真诚比技巧更重要。”

    李教授的桌前已经排起了长队。轮到我的时候,手心已经全是汗。

    “李教授好,我是林夕今。”我把材料递过去。

    李教授接过材料,快速浏览着:“我记得你。上学期期末论文里,你提到要将精神分析的直觉与现代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结合?”

    “是的,”我努力让声音保持平稳,“我认为弗洛伊德提出的问题至今仍有价值,只是我们需要用新的方法来解答。”

    “比如?”李教授抬起头,镜片后的目光锐利。

    “比如用fMRI和机器学习来解码梦境中的情感内容,用大数据分析来验证潜意识表达的规律......”

    我们讨论了二十分钟。从梦的神经机制谈到研究伦理,从实验设计谈到理论创新。当我离开时,李教授在我的申请表上签下了名字。

    “下周来我办公室,讨论具体研究方向。”

    走出会场,我激动得几乎要跳起来。陈浩等在门外,看到我的表情就明白了:“恭喜!”

    “你呢?”我问。

    “我选了认知方向的王教授,”他笑着说,“不过我们还可以继续合作,就像上学期那样。”

    那天晚上,我在图书馆预习李教授推荐的文献。方舟发来消息:“导师确定了吗?”

    “李秉德教授!”我回复,后面跟了一串笑脸。

    “太好了!我就知道你可以。”

    一周后,我准时敲响了李教授办公室的门。这次的心情与上次截然不同——少了几分紧张,多了几分期待。

    办公室里有淡淡的茶香。李教授给我泡了杯茶,开门见山:“我看过你之前的项目报告。虽然方法稚嫩,但问题意识很好。”

    他递给我一份书单:“这些是基础。读完以后,我们要讨论你的具体研究计划。”

    我看着书单上密密麻麻的英文书名,既感到压力,又充满动力。

    “另外,”李教授补充道,“下个月有个小型学术研讨会,你跟我一起去。多听、多看、多思考。”

    从办公室出来,我抱着那摞厚厚的文献,感觉像是接过了沉甸甸的接力棒。

    “他很严格,”弗洛伊德老师评价道,“但严格是好事。”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几乎住在了图书馆。李教授推荐的书目涉猎极广,从经典的《梦的解析》到最新的《意识研究的认知神经科学进展》。有些内容很难,我不得不反复阅读,查阅相关资料。

    有一次,我在李教授办公室请教一个问题。他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你觉得呢?”

    我结结巴巴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他点点头,又摇摇头:“部分正确,但考虑得不够全面。再想想。”

    这种引导式的教学让我很不适应,但每次苦思冥想后的顿悟,都让我收获更多。

    研讨会那天,我跟着李教授来到北京饭店的会议厅。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正式的学术会议,看着那些在教科书上见过的学者就在眼前,心情激动不已。

    李教授向几位学者介绍我:“我的学生,林夕今,在研究梦境与潜意识。”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笑着问我:“现在还有年轻人愿意研究这个领域?不容易啊。”

    茶歇时,我鼓起勇气向一位认知神经科学的专家请教问题。起初很紧张,但说到研究设想时,我渐渐忘记了紧张,专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有意思的视角,”那位专家点点头,“你可以关注一下最近关于默认模式网络的研究,可能与你的设想有关。”

    回学校的车上,李教授难得地露出了笑容:“今天表现不错。做研究不仅要会读书,还要学会交流。”

    那天晚上,我在实验室整理研讨会笔记。陈浩推门进来:“听说你今天在研讨会上发言了?”

    “只是问了几个问题。”我不好意思地说。

    “已经很厉害了,”他在我对面坐下,“我导师说,李教授很少带本科生参加这种级别的会议。”

    夜深了,我还在修改研究计划。弗洛伊德老师安静地坐在一旁,直到我停下笔。

    “感觉如何?”他问。

    “像在黑暗中摸索,”我老实回答,“但偶尔能看到一丝光亮。”

    “那就是科研的常态,”他的声音里带着理解,“但在黑暗中前行的人,最终会成为点亮火把的人。”

    我望向窗外,北师大校园在夜色中静谧安详。在这里,我遇到了指引方向的导师,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自己未来要走的路。

    虽然前路依然充满未知,但我知道,有良师引路,有挚友同行,这段探索的旅程一定会更加精彩。

    大二的篇章,正缓缓展开。而我已经准备好,用更多的努力和思考,书写属于我的学术之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