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一心文学 > 心灵种子 > 第11章 社团风云

第11章 社团风云

    十月的北师大校园,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金黄的银杏叶铺满小路,空气中飘着糖炒栗子的甜香。社团招新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学子大道两侧摆满了各色展位,喧闹的人声几乎要掀翻天空。

    “同学,对辩论感兴趣吗?看你很有思想的样子!”

    “心理协会招新!带你探索心灵的奥秘!”

    “街舞社了解一下?零基础包教包会!”

    我被热情洋溢的学长学姐们团团围住,手里塞满了五颜六色的宣传单。赵暖暖已经毫不犹豫地报了街舞社,沈雨薇选择了安静的书法社,周琪则加入了学生会的外联部。

    “小今,你想好加哪个社团了吗?”周琪一边整理收到的传单一边问我。

    我的目光在“心理协会”和“辩论社”之间游移。弗洛伊德老师飘在我身侧,饶有兴致地观察着这场“社团集市”。

    “两个都试试?”他建议道,“群体互动是观察社会心理的绝佳窗口。”

    于是那个周末,我同时参加了心理协会的破冰活动和辩论社的新生选拔。

    心理协会的活动室里,二十多个新生围坐成圈。会长是个大三的学长,正在带领大家做“信任背摔”的游戏。我看着一个女生颤抖着向后倒去,被身后的同学们稳稳接住,突然理解了什么叫“社会支持系统”。

    “很有趣,”弗洛伊德老师点评道,“这个简单的游戏同时触及了信任、依赖和群体责任感。”

    相比之下,辩论社的氛围就剑拔弩张得多。新生选拔采用一对一辩论的形式,我的对手是个言辞犀利的男生,辩题是“人工智能是否终将超越人类智能”。

    我持反方,在对方连珠炮似的质询下节节败退。就在我快要放弃时,弗洛伊德老师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他在用科技决定论的逻辑,为什么不从人类独特的情感体验切入?”

    我如梦初醒,调整策略:“对方辩友,您是否认为,无法被量化的情感、创造力和道德判断,也是智能的一部分?”

    这一击果然奏效,对方出现了瞬间的语塞。最终,我勉强通过了选拔。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像个陀螺一样在两个社团间旋转。心理协会的活动轻松愉快,我们一起看电影《头脑特工队》,讨论情绪的作用;一起去特殊教育学校做志愿者,体验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

    而辩论社则是另一番景象。每周两次的集训严苛得像军训,我们要学习逻辑谬误、证据检索、即兴演讲。我的导师是辩论社社长,一个大四的学姐,她总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的问题:

    “林夕今,你的论点太温和了!辩论不是茶话会,你要学会有力地表达自己!”

    有一次,我们打一场关于“梦境是否有意义”的练习赛。我下意识地引用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的观点,结果被对手驳得哑口无言:

    “请对方辩友提供实证研究的证据,而不是一百年前的推测!”

    那天晚上,我沮丧地在操场上跑步。弗洛伊德老师飘在我身边,语气平和:

    “被自己崇拜的理论驳斥,感觉如何?”

    “很难受,”我老实承认,“但他说得对,我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

    就在这时,我收到了方舟的消息。他参加了清华的机器人社团,发来一段他们制作的机器狗视频。看着那只笨拙但努力保持平衡的机器狗,我突然笑了。

    “我们都在这条路上跌跌撞撞啊。”我回复他。

    转机出现在十一月的“新生杯”辩论赛。我们抽到的辩题是“网络社交是否让人更孤独”。作为反方三辩,我需要做总结陈词。

    准备期间,我不仅查阅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还结合在心理协会做的小调查——关于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与孤独感的关系。

    比赛那天,当我站在台上,看着台下黑压压的观众,手心不住地冒汗。正方的论点很有力,他们列举了社交网络如何打破时空限制,让人际连接更加便捷。

    轮到我的时候,我深吸一口气,想起了弗洛伊德老师关于“人类深层连接需求”的论述,想起了在特殊教育学校看到的那些渴望被理解的眼神。

    “对方辩友一直在谈论连接的‘量’,但我们是否应该关注连接的‘质’?”我的声音起初有些发抖,但越来越坚定,“当点赞取代了深谈,当表情包掩盖了真实情绪,这种浅层的连接,真的能缓解人类灵魂深处对理解的渴望吗?”

    我引用了我们的调查数据,讲述了在志愿活动中听到的故事。最后,我说:

    “真正的连接,需要的是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而这一切,在速食般的网络社交中,正在变得稀缺。”

    掌声响起的时候,我看到辩论社社长在台下对我竖起了大拇指。我们最终赢得了比赛。

    当晚,两个社团的伙伴们一起去吃庆功宴。心理协会的伙伴们称赞我“把心理学用活了”,辩论社的队友们则说我“终于有了锋芒”。

    回宿舍的路上,弗洛伊德老师难得地给出了直接表扬:

    “你今晚的表现很精彩。你学会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智慧,这是很重要的进步。”

    我给方舟发了条消息:“今天打了一场很棒的辩论。”

    他很快回复:“猜到了。你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躺在床上,我回想这短短两个月的社团经历。从最初的犹豫不决,到在两个完全不同风格的社团中寻找平衡,再到今晚在辩论场上的突破——我感觉到自己在悄然改变。

    “弗老师,”我轻声说,“我好像开始明白,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真正活起来。”

    月光下,弗洛伊德老师的笑容温和而深邃:

    “这就是大学的意义,小今。不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窗外,秋风吹过银杏树,沙沙作响,像是在为我的成长鼓掌。我知道,这只是开始,但至少,我已经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