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农科院。
古板的刘教授办公室里,气氛有些压抑。
李大山局促不安地搓着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他这辈子进过最大的官府,就是镇政府大院。这省里专家的办公室,让他感觉每一根汗毛都竖着,浑身不自在。
刘教授扶了扶厚厚的老花镜,看着眼前这两个风尘仆仆从乡下赶来的人,眼神里带着明显的审视和不信任。
“‘绿宝石’是我毕生的心血,凝聚了几代人的努力,不是什么人想种就能种的。”他呷了一口热茶,慢悠悠地开口,语气疏离,“我凭什么相信,你们能种好它?别糟蹋了我的好东西。”
李大山张了张嘴,脸憋得通红,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在这样的大专家面前,他那些种了一辈子的地的经验,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陈铭上前一步,脸上没有丝毫谄媚或紧张,语气不卑不亢。
“刘教授,我们不是来空口要苗的,是带着诚意和问题来向您请教的。”
他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拿出了一份整理得井井有条的文件,轻轻放在刘教授面前。
“这是我们清溪镇红星村未来五年的土壤成分跟踪分析报告,还有近十年的降雨量、光照时长和极端天气记录。”
“根据数据分析,我们那里的土质偏沙性,PH值在六点五到七点零之间,透气性好,非常适合樱桃根系的生长。”
刘教授愣了一下,眼神里闪过一丝诧异。他随手翻开报告,本以为是些糊弄人的东西。
可里面的数据详实,图表清晰,分析得有理有据。这严谨的程度,完全不像一个乡镇干部能做出来的东西。
“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刘教授的语气松动了一些,但依旧嘴硬,这是老知识分子的矜持。
“您说得对。”陈铭立刻点头,完全没有反驳的意思,“所以我们还想请教,‘红宝石’这个品种在幼苗期,对根腐病的抗性究竟如何?我们本地有一种常见的镰刀菌,往年对苹果树的危害很大。”
“如果改种樱桃,我们是应该采用嫁接吉塞拉六号这种抗性砧木的方式,还是通过前期土壤用石灰氮消毒和后期灌根来综合防治?哪种方案成本更低,效果更好?”
这个问题,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直接切中了要害。
刘教授的眼睛里,终于露出了一丝真正的惊讶。
这已经不是纸上谈兵了,这是真正懂行的人,在深入探讨技术细节。他甚至提到了吉塞拉六号砧木!
“砧木肯定要用吉塞拉六号,不光抗病,还能矮化,方便管理。”刘教授几乎是下意识地就开始讲解起来,完全忘了自己刚才还爱答不理,“土壤消毒是必须的,但不能只用石灰氮……”
办公室里,气氛彻底变了。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从病虫害防治,聊到疏花疏果,再聊到不同树龄的修剪技巧和水肥一体化的具体方案。
李大山在旁边听得云里雾里,但他看得清楚,刘教授脸上的表情,从最开始的冷淡,变成了兴奋,最后甚至是遇到知己般的欣赏。
“行了!”刘教授猛地一拍桌子,霍然站了起来,看着陈铭的眼神像是在看一块稀世璞玉,“苗子,我给你们!第一批最纯的原种苗!不仅给,下个月,我亲自去你们清溪镇一趟,给你们做技术指导!”
李大山激动得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
回程的路上,老支书看着身边闭目养神的陈铭,心里只剩下两个字:服了。
彻彻底底的服了。
这个年轻人,简直神了。
苗种问题一解决,陈铭立刻在红星村召开了村民动员大会。
村委会的大院里,挤满了黑压压的人头,所有人都想看看这位“预警能人”又要搞什么名堂。
当陈铭宣布完改种樱桃的计划和三十万无息贷款的政策后,预想中的热烈响应并没有出现。
人群里,响起了一片嗡嗡的议论声,像一群炸了锅的苍蝇。
“种樱桃?那玩意儿金贵得很,咱们哪会种啊?”
“是啊,苹果梨子种了一辈子了,说换就换,心里没底啊。”
“还要贷款!这要是种不出来,不是把人往死里逼吗?到时候拿什么还?”
故土难离的保守观念,和对未知风险的恐惧,像两座无形的大山,死死压在村民们的心头。
陈铭的眉头,不易察觉地微微皱了起来。
就在这时,人群里一个尖利的声音突兀地响了起来。
“大家别听他的!他一个城里来的娃娃,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懂个屁的种地!他这是想拿着我们的贷款,去给他自己脸上贴金!”
说话的是村里的一个有名的刺头,叫刘三,平日里游手好闲,最爱挑事。
他旁边,还站着几个臭味相投的村民,立刻跟着一起起哄。
“就是!种砸了,他拍拍屁股走了,我们找谁哭去?”
“我们不种!我们就要种苹果!祖祖辈辈都这么种的!”
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而对立。
陈铭的目光越过攒动的人头,冷冷地看着上蹿下跳的刘三。
他不用想也知道,这背后是谁在捣鬼。除了马国强,不会有别人了。
想用这种最低级的手段,煽动群众,让他的项目胎死腹中?
太天真了。
陈铭没有当场发怒,也没有去跟他们争辩。他只是平静地对身旁的李大山说了一句:“李书记,今天先到这吧,改种是大事,让大家先回去考虑考虑。”
看着陈铭“一筹莫展”的样子,镇政府里,马国强的办公室传出了压抑不住的得意笑声。
“姐夫,你看,我说的没错吧。”马国强正点头哈腰地向王海涛汇报战果,“那小子还是太嫩了,以为有点小功劳就能为所欲为。我找了刘三他们几个,随便在村里煽动一下,村民就不干了。他那三十万贷款,就等着在银行里发霉吧!”
王海涛靠在椅子上,手指有节奏地敲着桌面,阴沉的脸上终于有了一丝笑意。
“干得不错。继续让他们闹,把事情闹大一点。我倒要看看,他陈铭怎么收场!”
接下来的几天,刘三等人在村里更加活跃。
“樱桃娇贵养不活”的谣言,和“陈干部要坑大家贷款去升官”的论调,传遍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
原本一些有些意动的村民,也彻底打了退堂鼓,生怕成了出头的椽子。
村委会变得门可罗雀,冷冷清清。
林薇急得团团转,好几次都想冲出去跟那些人理论。
“陈哥,我们得想个办法啊!再这样下去,项目就真的黄了!”
陈铭却像是没事人一样,每天照常下地,带着李大山和最早那几户人,测量土壤数据,规划灌溉水渠,仿佛对村里的风言风语充耳不闻。
他在等。
等一个足以扭转乾坤的契机。
那个契机,在他的记忆里,再过不到一个月,就会从国家层面正式下发。
但他等不及了。他要主动出击,把这个契机提前“催生”出来。
这天晚上,他拨通了县电视台宋佳的电话。
“宋记者,有个独家的新闻素材,不知道你感不感兴趣?”
半小时后,一份名为《天灾过后,产业升级路在何方——清溪镇灾后重建的困境与思考》的内参稿件,发到了宋佳的私人邮箱。
稿件里,陈铭以一个基层干部的视角,深刻剖析了传统果业抵御风险能力弱、市场价值低的弊端。
最关键的是,他以一种极具前瞻性的口吻,“预测”了国家未来的农业补贴政策,极有可能从“普惠式”转向“扶优扶强”,向高附加值的新型农业项目倾斜。
最后,他笔锋一转,点出了红星村“红宝石”樱桃项目,这个极具前瞻性的项目,在当前遇到的巨大阻力。
宋佳看完稿件,立刻就明白了陈铭的意图。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新闻报道了,这是在用舆论,向上层建筑传递信号,是借力打力,寻求政策支持!这个年轻人的手腕,越来越让她心惊。
她没有犹豫,利用自己在县里的高层人脉,将这份内参,精准地放在了县农业局局长的办公桌上。
那位局长,正为今年全县农业产业升级的指标找不到突破口而发愁。
看到这份内参,他如获至宝。
特别是看到其中对于未来政策的“预测”,更是与他从省里听来的一些风声不谋而合。他拍着大腿,连连称赞。
这个清溪镇的陈铭,有水平!有远见!是个人才!
三天后。
一份盖着县农业局鲜红大印的红头文件,以加急的形式,火速下发到了清溪镇政府。
文件标题:《关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补贴方向,鼓励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指导意见》。
文件里,白纸黑字,明确指出,从明年开始,将大幅削减对传统低效果品的种植补贴,并将补贴资金重点用于扶持像“红宝石”樱桃这样的高效农业项目。
文件的最后,还特意点名表扬了清溪镇红星村在产业升级方面做出的“有益探索”和“前瞻性布局”,要求各乡镇学习。
这份文件,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清溪镇炸响。
周正雄看到文件,当场就拍了桌子,对着秘书大喊了一声“好!”看向陈铭的眼神,欣赏之色再也掩饰不住。
王海涛和马国强看到文件后,则像是被一道晴天霹雳当头劈中,呆立当场。
他们釜底抽薪的计谋,被人家反过来釜底抽薪!人家直接把柴火都变成了黄金!
当李大山用村里的大喇叭,把这份红头文件一字不落地念出来时。
整个红星村,彻底炸了锅。
“啥?明年种苹果不给补贴了?”
“不光不给,补贴还要重点给种樱桃的?”
“我的天!那陈书记不是活神仙吗?这都能让他算到?这可是县里的红头文件啊!”
前几天还在犹豫、还在观望、还在害怕的村民们,彻底坐不住了。
他们扔下手里的锄头,也顾不上吃饭,疯了一样从四面八方涌向村委会。
“我报名!我报名!我家五亩地全改!”
“我也报!李书记,先给我登记上!我信陈书记!”
前几天还跟着刘三在背后说风凉话的村民,此刻跑得比谁都快,生怕落在了后面,一年的补贴就没了。
至于刘三那几个刺头,早就傻了眼,被愤怒的村民们挤到了人群角落里,缩着脖子,连头都不敢抬。
马国强的阴谋,在白纸黑字的红头文件面前,碎得连渣都不剩。
陈铭站在村委会二楼的办公室窗口,看着院子里争先恐后、热情高涨的村民,脸上依旧平静如水。
但他身旁的林薇,却激动得眼圈都红了。
她看着陈铭的侧脸,那张年轻却无比沉稳的脸上,仿佛笼罩着一层神秘而耀眼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