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类转债的红色预警框还在主屏中央闪烁,陈帆双击调出发行方近三年公告记录,手指在键盘上敲下检索指令。系统迅速归集出十二份相关文件,其中三份标注了“利润下滑”“产能调整”等关键词。他没说话,只是把窗口拖到右侧副屏,顺手点了保存。
几秒后,屏幕角落的资金统计模块自动刷新。
一串数字跳了出来:1270386.42。
李阳的目光扫过那行数值,停顿了一下。“过了。”他说。
张远从显示器后抬起头,“多少?”
“一百二十七万零三百八十六。”
交易室里安静了几秒。张远站起身,绕到主控台侧面,盯着那串数字看了两遍。“咱们账户第一次破百万,还是在这种时候。”他笑了笑,又坐回去。
陈帆关掉公告列表,切回系统架构界面。强赎识别引擎的运行日志已累计三页,全部标记为“正常触发”。他点开晨会规程模板,在顶部新增一行加粗标题:《资金管理细则(试行)》。
“今天起,所有操作必须按新规则走。”他说。
李阳停下正在编写的测试脚本,抬头看向主控台。“什么规则?”
“三条。”陈帆语速平稳,“第一,账户分级授权,只有我和周婷能审批超十万的资金调动;第二,单只股票持仓不得超过总资金的百分之十五;第三,任何标的回撤超过百分之三,系统自动发出减仓提醒,拒不执行者暂停交易权限。”
张远皱眉,“百分之三是不是太严了?有些票震荡大,刚建仓就碰止损线怎么办?”
“那就说明你买得不对。”陈帆调出邯钢转债的操作日志,“昨天要是没人盯住公告,我们这三十七万面值全被赎回,直接亏一万二。这不是震荡问题,是生存问题。”
李阳看着屏幕上那笔规避损失的记录,点头。“流程确实不能靠人补。万一哪天我们都睡过去了呢?”
“所以不能再凭感觉做事。”陈帆打开后台配置面板,启用一个名为“风险预算”的新模块。界面上弹出三个分区:战略配置、战术调整、应急机动。他分别设定初始额度,并绑定独立的风险监控策略。
“战略账户放长线标的,波动容忍度高一点;战术账户做波段,但每天最多调仓两次;应急账户留二十万现金,专用于突发机会或对冲极端行情。”
周婷一直坐在角落的终端前,默默记录着会议要点。这时她抬起头,“我这边的压力测试工具可以接入这个模块,模拟不同市场环境下的组合表现。”
“现在就试。”陈帆说。
她调出测试界面,导入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期间的沪深指数数据流,设定暴跌模式为连续三日跌幅超5%。系统开始推演当前持仓结构下的净值变化。
进度条走到一半时,曲线陡然下坠。但很快,一条对冲策略被激活——国债期货仓位自动提升,权益类资产比例降至41%。最终模拟结果显示,组合最大回撤为6.8%,而同期大盘下跌14.3%。
“这相当于亏得少一半。”李阳盯着结果,“而且恢复更快。”
“关键是它自己动了。”张远语气变了,“不是等人拍板。”
周婷补充:“只要预设条件满足,比如VIX突破28,或者单日跌停股数量超过八十只,系统就会启动保护机制。不需要开会,也不需要请示。”
陈帆在权限管理页面新建一组角色定义,将“风控校验”设为交易指令的前置环节。一旦某笔委托触及止损线或超限持仓,提交按钮将直接锁定。
“以后谁也不能绕过去。”他说。
张远沉默片刻,忽然开口:“把我负责的那个蓝筹账户也划进去吧。”
“你确定?”陈帆看向他。
“以前觉得赚钱就是本事。”张远盯着自己的操作记录,“现在明白,不亏才是底线。而且……”他顿了顿,“规则越清楚,反而越敢动手。”
李阳已经开始修改账户分组策略。他在系统中创建三个独立资金池,分别命名并绑定对应的风控参数。每完成一项设置,界面上的小绿点依次亮起。
“权限同步了吗?”陈帆问。
“正在推送。”李阳敲完最后一行命令,“所有终端将在下次登录时强制更新配置。”
主屏右下角弹出提示框:“机构化运作模式已激活。”
周婷合上笔记本,轻声说:“下一步是不是该做每日报告模板了?”
“已经在做了。”陈帆打开一份新的文档,列出四项必备内容:持仓变动表、风险敞口表、预警信号表、资金流向热力图。“以后每天开盘前十分钟,所有人必须提交这‘三表一图’,缺一不可。”
李阳点头,“这样大家都能看到整体情况,不会各自为战。”
“还有清算流程。”周婷提议,“建议增加自动对账功能,每天收盘后比对各账户实际持仓与系统记录,差异超过千分之五就报警。”
“加上。”陈帆记下备注。
张远靠在椅背上,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流。“以前十几万的时候,一个人看盘就够了。现在不一样了,光靠眼睛盯不过来。”
“也不是要你们盯。”陈帆切换到系统监控面板,“是要让机器替我们盯。人定规则,机器执行,错了改规则,而不是改结果。”
李阳调试完最后一个接口,伸了个懒腰。“这套东西跑起来,以后哪怕我们不在,也能照常运转。”
“这就是目的。”陈帆关闭编辑器,返回主界面。资金曲线稳定上扬,最新数值停留在1270391.50元。风控模块显示当前整体风险评级为“中低”,无异常警报。
他点开晨会纪要模板,将今天的讨论内容逐条归档。最后添加了一条备注:自即日起,所有新策略上线前必须通过压力测试与合规审查双重验证。
“下周开始试行。”他说。
张远重新打开自己的交易终端,查看刚刚被纳入统一风控框架的账户。原本报错的几笔历史操作已被系统标红,提示“未经过风险评估”。
“得重新规划节奏。”他低声说。
李阳正在整理压力测试的日志文件,准备归入案例库。他注意到最后一次模拟中,系统在第二天下跌途中曾短暂误判反弹信号,虽然后续及时修正,但仍值得复盘。
“这里有个延迟。”他指着一处时间戳,“响应慢了四十七秒。”
“记下来。”陈帆说,“明天优化事件监听队列。”
周婷翻开笔记,写下今天的三项待办事项:完善压力测试模型、对接清算对账功能、参与晨会模板终审。
服务器风扇持续低鸣,四台主机指示灯规律闪烁。主屏左侧的可转债监控列表仍在滚动刷新,那只能源类转债仍处于红色预警区,正股价格连续第十三个交易日高于转股价的130%。
陈帆盯着那条高亮条目,调出发行人股权结构变更记录。一份半年前的股东减持公告引起他的注意——其中一名自然人股东,曾在某次公开采访中提及“考虑资本运作新路径”。
他把这条信息拖进分析面板,关联近期成交量异动。系统开始生成初步推演模型。
张远察觉到主控台的变化,扭头问:“又要动了?”
陈帆没有回答,而是打开了交易指令预录界面,输入一笔小额买入委托,金额五万元,标的正是那只能源转债。
委托类型选为“条件单”。
触发条件设定为:若发行人发布重大资产重组预告,则自动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