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标左键轻点,光标划过待审核框的瞬间,陈帆收回了手指。
屏幕上的申请条目还亮着,李阳提交的“南方冶金网”数据源静静地悬在队列第一行。他没有点击通过,也没有驳回,只是将页面最小化,切回系统主监控界面。行情数据流平稳滚动,几只科技股小幅震荡,市场整体处于休整状态。但他的目光没有落在K线上,而是停在左侧一个刚刚启用的子模块窗口——情绪指数实时评分表。
“刚才那个申请,先放一放。”他说。
张远从座位上抬头,“怎么?又出问题了?”
“不是数据源的问题。”陈帆调出过去三周的异常交易记录,“我们上周清掉了一批边缘爬虫任务,合规是做到了,可也丢了一些信号。你看‘东大软件’,财报前两天突然放量上涨,技术模型没预警,等我们反应过来,主力已经拉完第一波。”
李阳凑近屏幕,“这种票我们以前靠论坛热度和新闻突增能提前半拍发现……现在采集规则收紧,这类信息进不来了。”
“所以得换个方式。”陈帆转向门口,“周婷,你上次做的那个情绪模型,能不能跑个实盘测试?”
周婷站在白板边,手里拿着一支记号笔,闻言点头:“可以。我已经把原始算法优化过了,剔除了低信噪比的数据源,只保留三个核心维度:公开媒体情感倾向、投资者社区发帖密度、机构调研提及频率。权重也重新分配过。”
“别光说参数。”张远插话,“它到底能不能判断真假消息?现在市场上吹概念的太多了。”
“不能百分百,但能识别异常节奏。”周婷走到副控台,调出一组对比图,“比如‘华芯科技’,三天前有自媒体说它拿到国家大基金注资,股价跳空高开。我们的模型当时评分冲到8.7,但注意——机构调研频次没变,主流财经媒体零报道,说明热度来自单一渠道。第二天我们就降到了4.2以下,提示风险积聚。”
陈帆盯着图表,“清华紫光”最近几天的情绪评分曲线正缓慢爬升,今天早盘突然跃升至6.9。
“这票呢?”他问。
“昨晚开始,‘芯片封装’关键词在中小投资者论坛出现频率上升320%,多家地方财经号同步推送类似标题。但深交所互动平台上,公司未回应相关提问,券商研报也没有新增覆盖。”周婷指着数据流,“评分上升全靠舆情驱动,基本面支撑不足。”
李阳皱眉:“可它今天开盘就涨了两个点,资金流入明显。”
“那是试盘。”陈帆低声说,“如果只有技术面信号,我们会误判为趋势启动。但现在加上情绪评分——高而不稳,热而不实——更像是有人在造势。”
他转头看向周婷:“把模型接入预警系统,设成自动提醒,阈值定在6.5以上触发警报。”
“已经连上了。”她打开后台,“从今早九点起,每十分钟刷新一次评分,超出阈值会弹窗并记录日志。”
话音落下不到五分钟,主屏右上角闪出一条红色提示:
【情绪异动预警】
标的:清华紫光
当前评分:7.1(高位波动)
主要驱动:社交媒体集中炒作,消息溯源模糊
张远盯着那串数字,语气变了:“还真动了……”
“还不止。”李阳快速切换数据面板,“Level-2行情显示,买一封单量突然增加,但成交回报里大单占比不足三成,多数是五十万以下的散单拼凑起来的假强势。”
“典型的舆论推升+散户接盘模式。”陈帆站起身,“准备应对方案。”
“要不我们跟一波?”张远试探道,“反正模型能预警退场时机,快进快出,吃个短差。”
“不行。”陈帆摇头,“我们现在不是找机会,是在验证模型。而且一旦进场,就会干扰数据反馈。先观察,不做动作。”
三人沉默下来,紧盯屏幕。十点十七分,清华紫光股价被一笔两千手的买单直接拉起,涨幅瞬间突破5%。交易室里几个社团成员闻讯赶来,有人提议立刻建仓。
“消息都传开了,说是下周要签战略合作,搞先进封装。”一名成员语气兴奋。
“谁传的?”陈帆问。
“好几个公众号都在发,还有微博大V转发。”
“有没有正式公告?或者交易所问询?”
对方摇头。
陈帆回头看向情绪评分——7.8,持续攀升,但构成比例中“自媒体传播强度”占到82%,而“权威信源引用率”仅为9%。
“这不是机会。”他对团队说,“是陷阱。”
他当机立断下达指令:“小仓位买入认沽期权,行权价设在现价下方8%,持仓不超过总资金3%。设置三层止损:一是股价连续十分钟站稳5%以上涨幅,二是公司发布澄清公告延迟超过两小时,三是情绪评分回落至5以下且伴随放量下跌。”
李阳迅速操作下单。张远则调出历史回测数据,对比此次决策与纯技术模型的差异。
“要是只看MACD和布林带,这时候早就金叉入场了。”他喃喃道,“但我们这次反着来……真能对?”
“不是相信直觉。”陈帆盯着不断跳动的评分曲线,“是相信数据结构的变化。当市场的声音比价格走得更快,就意味着有人在讲故事,而不是在做业绩。”
下午收盘,清华紫光收涨6.2%,盘后龙虎榜显示买入席位全是营业部散户集中地,无一家机构现身。
“热度还在。”周婷查看晚间舆情汇总,“今晚又有三家新账号发布深度分析文章,声称掌握内部消息。”
“那就再等等。”陈帆说,“真正的破绽一定会出现在回应环节。”
第二天上午十点,公司官网发布简短声明:“近期市场关于本公司涉足芯片封装领域的传闻均无事实依据,敬请投资者理性决策。”
消息发布的第三分钟,情绪评分从7.6暴跌至3.1。
第十一分钟,股价开始跳水。
第十八分钟,跌幅扩大至7.4%,触发熔断机制临时停牌。
陈帆立即执行平仓指令,期权仓位在恢复交易后的第一时间完成退出,最终实现单笔收益率142%。
整个过程持续不到二十四小时。
主控台上,两张预测曲线并列展开:一条是传统技术模型输出的趋势线,直到暴跌前五分钟仍显示“中性偏强”;另一条是融合情绪因子后的综合评分线,在消息发酵初期即发出黄色预警,澄清公告发布前两小时升级为红色警报。
“准确率差了多少?”张远问。
李阳统计完结果:“单独使用技术模型,对本次回调的预警成功率为29%;加入情绪因子后,提升至89%。误报率下降41%,响应速度平均提前1.8个交易日。”
房间里安静了几秒。
“我之前总觉得这种东西太虚。”张远看着屏幕上仍在缓缓下坠的股价,“情绪……怎么能量化?但现在看,它比某些财务指标还准。”
“因为它反映的是人的行为惯性。”周婷平静地说,“消息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多少人相信它。只要足够多人信,价格就会动。我们的模型不是预测真相,是捕捉共识形成的过程。”
陈帆没有立刻回应。他重新打开系统架构图,在“数据分析层”下方新增了一个独立模块,命名为“行为认知引擎”。接着,他在调度规则中加入一条强制校验逻辑:所有重大交易决策,必须同时通过技术模型与情绪模型的双重验证,任一模型否决,自动冻结执行权限。
“从今天起,双模型验证机制正式上线。”他说,“不再依赖单一判断路径。”
李阳开始编写接口代码,将情绪评分纳入每日晨会报告自动生成流程。张远则翻出近期其他热门题材股名单,逐一输入模型进行压力测试。周婷站在白板前,记录下本次实战中的关键参数调整项:社交媒体权重上调15%,增加“跨平台同步发布特征”作为炒作识别新指标。
时间接近深夜,服务器风扇依旧低鸣运转。主屏左侧,情绪指数监控列表持续刷新,十几只股票按评分高低排序排列。其中一只医药股突然跃入预警区,评分从4.3跳至6.6,触发系统自动弹窗。
陈帆的目光移了过去。
“怎么了?”李阳察觉到他的停顿。
“这家企业上周刚被药监局约谈,原因还没公布。”陈帆指着企业公告栏,“但现在网上已经开始传‘产品重大突破’,三家不同背景的公众号在同一时间段发文,用词高度相似。”
“要不要启动预案?”张远问。
陈帆的手指悬在键盘上方,尚未敲下确认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