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侧副屏的网络延迟提示刚消失,陈帆的手已经落在键盘上。他调出系统底层日志,确认双通道镜像写入状态稳定,绿色进度条连续跳动六小时未中断。
“数据链路没问题了。”他抬头看向张远和李阳,“我们可以试第一笔实盘套利。”
张远盯着主屏上的国债行情,眉头没松:“但刚才那波延迟……要是下单中途再断,仓位卡在半路,钱可就悬了。”
李阳站在服务器机柜前,手指轻敲金属外壳:“硬盘刚换过,阵列重建才完成。我建议先跑一轮模拟对冲,看看新模块会不会触发异常读写。”
陈帆没反驳。他切到测试环境,加载昨日抓取的“00国债(7)”全周期数据——现货价格98.32元,对应期货合约报价99.15元,基差高达0.83元,远超历史均值0.27元。
“价差扩大持续三天,成交量温和上升,没有政策扰动记录。”他指着图表,“系统判定这是非理性偏离,收敛概率超过八成。”
“前提是市场正常开盘。”李阳仍站着,“万一今天交易所临时调整保证金比例,或者央行突然发公告呢?”
“那就止损。”陈帆声音不高,“但我们不能因为怕摔就不走路。系统现在有双重备份,交易链路也做了冗余。只要规则不变,机会就在。”
三人沉默几秒。最终张远点头:“走吧,小仓位试试。”
陈帆敲下回车,跨市场套利模块首次激活。程序自动拆分任务:期货端由李阳负责算法下单,现货端由张远联络券商执行协议成交。
“50手期货空单,VWAP拆单策略启动。”李阳坐回操作台,设定每30秒发出一笔委托,避开大额挂单冲击,“第一笔已推送,价格99.13。”
“现货端同步吃进。”张远接通电话,报出代码与数量,等待确认,“量不大,对手方愿意按98.34结算。”
陈帆紧盯交割规则窗口。国债期货采用实物交割,最后交易日为合约到期月第二个周五,当前持仓可在T+3日内平仓闭环。时间足够。
第一笔成交回报跳出来:期货卖出5手,均价99.12;现货买入等值面额,成本98.35。理论锁定价差0.77元。
“有效。”陈帆说,“继续。”
接下来半小时,系统按节奏推进。每一笔回报都自动录入套利日志,实时计算累计收益与滑点损耗。当第10批委托完成时,主屏弹出预警:
【“00国债(7)”买一档挂单骤减,卖方力量增强】
“有人也在压?”张远凑近屏幕。
“不像。”李阳分析盘口变化,“是自然抛压释放,可能是机构调仓。我们的拆单没引发连锁反应。”
陈帆点头:“继续执行计划。”
到上午十一点,50手空单全部建仓完毕,加权均价99.10;对应现货采购完成,平均成本98.33。理论锁定利润每单位0.77元,总敞口面额500万元,潜在收益3.85万元。
但这只是账面数字。真正的收益要等到价差收敛、两端同时平仓才算落地。
“接下来等信号。”陈帆关闭手动干预权限,将平仓逻辑交给程序监控,“当基差回落至0.3元以下,自动反向买入期货,同步卖出现货。”
三人各自回到位置。实验室安静下来,只有服务器风扇低鸣。屏幕上,两条曲线缓缓靠近——一条是期货价格,另一条是现货估值。
中午十二点半,价差缩至0.61元。系统未触发动作。
下午一点十七分,某银行自营席位大笔买入现货,推动中债估值上行。期货市场反应滞后,价差瞬间扩大至0.89元。
“诱多?”张远皱眉。
“不是。”李阳调出资金流向图,“是真实配置需求进场,不是短线炒作。”
果然,不到十分钟,期货价格开始跟随上行。价差重新收窄。
两点零三分,基差跌破0.4元。
系统警报轻响。
“触发条件满足。”陈帆看着倒计时,“三分钟后执行反向操作。”
李阳检查网络连接状态,确认五条独立信道均正常。张远刷新券商接口,确保卖出通道畅通。
倒计时归零。
程序自动发出指令:买入50手期货合约,市价单分批成交;同时通过银行间市场协议卖出全部现货持仓。
成交回报陆续返回。
期货回补均价98.76;现货卖出结算价98.38。实际实现价差0.38元。
扣除手续费与滑点,净收益8.7万元。
主屏跳出结算报告:【跨市场套利首单完成|收益率10.88%|准确率98.3%】
张远猛地站起身,盯着账户余额刷新了三次。“真赚到了……一分没少。”
李阳靠在机柜边,盯着运行日志里那一长串成功标记,嘴角微动:“这比纯模型推演有意思多了。”
陈帆没说话。他打开策略库目录,新建文件夹命名为“期现套利_国债”,将本次全流程数据打包存入。包括原始行情、下单序列、成交明细、风控节点。
“这不是运气。”他轻声说,“是系统第一次完整兑现价值。”
张远坐下,打开Excel开始整理交易记录。表格列得极细:时间节点、对手方类型、成交速率、价差变动斜率。他甚至加了一栏“心理预期偏差”,记录自己每次想干预系统的冲动时刻。
李阳则调出模块代码,准备优化VWAP算法的响应频率。他发现第三批委托因网络抖动延迟了1.2秒,虽然未影响结果,但存在改进空间。
陈帆切换到全局监控界面。所有子系统运转平稳:数据采集、风险评估、交易执行、容灾备份。绿灯常亮,无异常报警。
他忽然想起昨夜硬盘崩溃时的画面——指示灯熄灭,日志中断,三年积累险些归零。而现在,同样的设备,同样的人,系统不仅活了下来,还第一次独立创造了真实财富。
这种感觉不一样。
不是预测成功的快感,也不是技术突破的兴奋,而是一种确信:他们正在构建的东西,能穿越故障、波动和不确定性,持续产出结果。
“我们还可以做更多。”他说。
李阳抬头:“比如什么?”
“企业债、利率互换、跨品种配对交易。”陈帆目光落在屏幕一角,“国内金融市场还有很多缝隙没被填满。”
张远停下打字的手:“下次能不能加大仓位?这次只用了8万,赚8.7万,听起来多,其实也就翻了一倍。要是投80万……”
“不行。”李阳立刻反对,“政策风险没排除。国债期货刚推出两年,监管随时可能出手限制投机行为。我们得控制暴露头寸。”
“那就设定上限。”陈帆打断,“不动用社团总资金的10%,每次操作前做压力测试,回测过去一年极端行情下的最大亏损。”
“还要加入流动性监测。”李阳补充,“刚才买卖价差太大,差点影响成交效率。”
“都加上。”陈帆点头,“把这些规则写进模块说明书,作为强制校验项。”
三人达成共识。新的套利逻辑将不再依赖人工判断,而是由程序自动筛选、评估、执行,并在每次操作后自我校准。
陈帆调出下一阶段开发路线图,在“跨市场策略”分支下新增三项任务:
- 增加债券久期匹配算法
- 接入更多现券报价源
- 构建多因子择时过滤器
他正准备保存文档,主屏右下角突然弹出一条消息:
【警告】“00国债(7)”基差再次扩大至0.79元
【状态】新一轮偏离已持续42分钟
【建议】符合套利阈值,可重复操作
陈帆的手指停在鼠标左键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