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的手指刚碰上回车键,屏幕上的进度条还没来得及跳动,警报声就刺了进来。
红色弹窗在主控台右下角炸开:“数据源中断——目标站点返回403,IP已列入黑名单。”
陈帆猛地抬头,盯着那行字看了两秒。他没说话,但身体已经转了过来,手指迅速调出网络请求日志。一行行记录飞速滚动,每一条都标记着同一个出口IP地址,而最后一次响应时间停留在五秒前。
“不是偶然。”他说,“他们开始盯IP了。”
张远从副机位探身过来,眼睛还带着昨晚熬过头的红丝,“我们才发了不到二十个请求,这就被封了?”
“不是数量问题。”李阳快速打开抓包工具,重放最近一次会话流程,“是行为模式被识别了。三次连续请求后,服务器直接切断连接,连验证码都没走。”
陈帆站起身,走到SGI工作站旁,看了一眼集群状态面板。“单点代理撑不住了。现在得换方式——用分布式节点轮换。”
“可我们哪有那么多可用IP?”张远皱眉。
“实验室有三十台终端,校外还有几个合作节点。”陈帆语速平稳,“加上之前收集的公开代理池,凑一百个不难。关键是调度机制要改。”
“我来写验证脚本。”张远坐回去,打开编辑器,“先筛一遍可用节点,标记延迟和稳定性。”
“别急着跑全量。”陈帆提醒,“先做心跳探测,确认哪些还能通。”
李阳已经开始重构爬虫调度逻辑。他新建了一个Python脚本框架,准备把整个代理池纳入异步协程管理。“用随机间隔发起请求,每次换不同UA,避免特征固化。”
三人分工落定,机房重新进入高速运转节奏。
半小时后,张远敲下最后一行代码,运行检测程序。屏幕上跳出一个列表,一百零七个IP地址逐个测试连接状态。前五十个接连失败,第六十七个起出现断续响应,最终筛选出八十九个标为“临时可用”。
“成功率低是低了点,”他抹了把脸,“但总比没有强。”
陈帆点头:“先接入这批,试试看能不能打通链路。”
李阳将新代理列表导入调度器,启动轻量级抓取任务。系统开始自动轮换IP,每请求一次便切换出口地址。初始几条数据成功返回,页面结构完整,字段清晰。
“成了?”张远盯着第一条入库记录,声音里透出点兴奋。
话音未落,监控曲线骤然下跌。
成功率从98%直坠为零。日志区疯狂刷出“Connection Reset by Peer”,所有正在活动的节点几乎在同一时间失去响应。
“全被封了?”张远猛地站起来,“这才几分钟!”
陈帆迅速调出失败记录的时间轴,眉头一沉。“不对……这批IP是在三分钟内集中失效的。说明对方不只是封单个地址,而是追踪到了整个代理组的行为关联。”
“问题出在哪?”李阳问。
“出在我写的验证逻辑。”张远脸色变了。他翻出自己刚才的脚本,一行行检查,“我把测试成功的IP直接标记为‘健康’,没加二次验证。有些节点其实是中转网关,真实出口早就变了——我们等于一直在用一组已经被标记过的旧路径。”
陈帆沉默片刻,下令:“停掉所有主动抓取任务,只保留最低频次的心跳探测,频率拉到每五分钟一次,每个IP只用一次。”
“不能再暴露更多资源。”他说。
李阳立刻修改调度策略,关闭批量任务队列。同时,他调用SGI集群底层权限,尝试从校园网段动态生成临时虚拟出口。这种操作原本用于内部负载均衡,但从技术原理上看,可以模拟出多个独立访问源。
“如果能绕过公网IP绑定,就能让每次请求看起来来自不同设备。”他说。
“那就试。”陈帆盯着主屏,“但我们不能等太久。四川长虹的数据今天必须拿到,不然模型输入缺环,后续推演全得推迟。”
李阳不再多言,开始编写新的轮换脚本。这次他弃用了传统代理池模式,改为直接调用集群资源池,让每一台计算节点承担一个独立请求任务。每个节点启用独立会话环境,随机化请求头、时间间隔和Cookie状态,并在完成任务后立即释放网络句柄。
张远也没闲着。他把之前OCR模块里的轻量级页面分析功能拆解出来,接入代理链前端,用于判断返回内容是否真实有效。“有些IP虽然能连上,但服务器可能返回假页面或者跳转陷阱。我们要能第一时间识别出来。”
凌晨六点十七分,新系统首次联调。
第一轮测试仅启用十个节点,每十五秒触发一次请求,目标是东方财富网的公开行情摘要页。第一个IP成功获取数据,第二个失败,第三个通过,第四个被拦截……到第十个时,已有六个返回真实JSON包。
“不算稳,但有希望。”张远低声说。
李阳继续优化调度算法,在脚本中加入动态权重机制:根据各节点的历史成功率自动调整使用频率,**险IP自动降权,低延迟且稳定的则逐步提升调用比例。
七点零三分,系统扩展至五十个节点并行运行。成功率稳定在76%,且无新增封禁记录。
“再加五十。”陈帆说。
第二批节点接入后,整体吞吐量提升,但第五十八号节点在第三次请求后突然断联。紧接着,第六十三号、第七十一号也相继失活。
“有人在监控流量特征。”李阳盯着异常行为图谱,“这些节点虽然IP不同,但请求间隔太规律,被识别成机器行为了。”
“加随机延迟。”陈帆果断下令,“上下浮动三到七秒,不要固定节奏。”
李阳立即修改参数,重新部署脚本。
七点四十五分,百节点跳板系统正式上线。系统以非固定周期、非统一UA、非连续路径的方式发起请求,每一轮抓取结束后自动更新代理权重,并将失败节点移入观察池。
第一批完整数据包在八点零九分成功入库。标题、价格、成交量、涨跌幅,所有字段齐全。
“通了。”张远靠在椅背上,手心全是汗,“这回是真的通了。”
李阳看着监控面板上平稳上升的成功率曲线,轻轻呼出一口气。他正准备保存当前配置,忽然发现午间时段网站策略略有松动——部分页面取消了前置验证码校验,允许直接访问。
“窗口打开了。”他说。
“别贪多。”陈帆冷静道,“只采不解析,优先验证IP有效性。等确认一百个通道全部稳定,再开启结构化提取。”
李阳点头,临时关闭页面解析模块,仅保留基础响应检测。系统继续运行,每分钟反馈一次各节点状态。
八点五十六分,第一百个代理节点成功返回有效数据包。系统自动将其标记为“稳定通道”,并在控制台弹出绿色提示框。
“全体节点验证通过。”李阳的声音终于带上了一丝松动,“跳板网络建立完成。”
张远咧嘴笑了下,低头去看自己那张写满参数的草稿纸,发现背面已被汗水浸湿了一角。他随手揉成一团,扔进桌下的废纸篓。
陈帆没有动。他的手指仍在键盘上方悬着,目光锁定在实时日志流里不断刷新的IP切换记录。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突破——对方随时可能升级防御,甚至反向追踪源头。
但他也知道,这一轮攻防,他们赢了半步。
李阳站在SGI工作站旁,将最新版脚本上传至主集群。散热口吹出的热风拂过他的手臂,带着机器长时间高负荷运转后的温热。
“这回,轮到我们先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