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一心文学 > 玫瑰戟 > 第19章 奇耻大辱

第19章 奇耻大辱

    点茶是茶艺中最难的一环。

    茶粉的用量、注水的时机等等,只要差一点就会失败。

    谢珩脸上又露出自信的笑。

    刚才比见识他输了一点,但论风雅技艺,他自信不会输给任何人,就算是林稚鱼、崔盛之流,他也能比一比。

    可对谢苓……

    他轻蔑地瞥她一眼,心想一个只会动刀枪的粗人,哪里懂点茶?

    谢苓却一脸平静,拿茶匙舀了一勺茶末放进茶盏。

    她的动作不紧不慢,不像在点茶,倒像在擦拭自己心爱的宝剑。

    注水、击拂,她手腕轻转,竹茶筅在盏中快速旋转,带起细密的漩涡。

    整个行云流水,十分优美。

    大家都看呆了,谁也没想到兰陵公主还有这一手!

    崔盛在一旁看着,手里的动作不自觉地慢了。

    这怎么可能?

    他和谢苓认识这么多年,谢苓给他烹茶过很多次。

    他清楚地记得,谢苓点茶的技术不算差,但也只是普通,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厉害了?

    更让他想不通的是,他居然一点都不知道。

    崔盛强压着心里复杂的情绪,让自己专注于点茶之中。

    他的动作优雅流畅,每一步都做得恰到好处,茶汤渐渐泛起细腻的泡沫,看起来相当不错。

    不少人暗暗点头,心想不愧是“昆玉郎君”,确实名不虚传。

    但另一边的二皇子谢珩就不一样了。

    他虽然也显得很熟练,但不知为什么今天总觉得不顺。

    加热水后,盏里的茶末有点结块,没完全散开。

    他心里急,加大了搅拌的力气和速度,可茶汤的泡沫还是很薄,远不如平时好。

    “奇怪……”他心里越来越急,额头冒出细汗。

    很快,大家的茶都点好了。

    十五盏茶一字排开,送到周博士面前请他点评。

    周博士一一看过,对前面几盏都点头微笑,简单点评了几句。

    看到崔盛的茶盏时,他眼中露出赞赏的神色:“崔公子点茶技艺很好,泡沫细腻持久,确实是上品。”

    崔盛谦虚地笑笑,对他来说,这样的夸奖已经听过太多了,不足为奇。

    但周博士看到谢珩的茶盏时,眉头微微皱了起来。

    他端起茶盏看了一眼又放下,看在对方是皇子的份上,勉强给了个中上的评价。

    但在场的人都明白,谢珩的茶根本没点好。

    谢珩自己的脸色也非常难看。

    最后,周博士走到谢苓的茶盏前。

    只见盏中茶汤表面浮着一层厚厚的乳白色泡沫,细腻紧密,像堆雪一样久久不散。

    这正是点茶中的极品——“雪沫乳花”。

    周博士仔细地看着,脸上掩不住惊喜。

    崔盛看着那盏茶,心里更加震惊!

    这分明是大师级的水准,她到底什么时候练出来的?

    周博士惊叹道:“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

    他端起那盏茶,郑重地给大家看:“各位请看,这泡沫颜色纯白,厚却不腻,聚而不散。搅拌时刚柔并济,控水时心神合一。这已经不是‘技’了。”

    他转向谢苓,深深行礼,真心佩服地说:“这是‘道’啊,殿下。我研究茶道五十年,今天才知道天外有天!”

    这话让所有人大为震动。

    谢珩死死盯着谢苓面前那盏完美的茶,再看看自己那碗泡沫粗糙、有点发黄的茶汤,气得双眼猩红。

    他怎么也想不通,明明是一样的水一样的茶,为什么自己的手艺差这么多?

    他不知道,他用的那壶水,是柳嫣嫣跟吴筝早就商量好的,本来是给谢苓准备的。

    但是早已被惊蛰换掉,水温略低,且混入了一些碱,最是破坏茶沫的生成。

    周博士一一点评完,最后宣布:“二皇子殿下,今日排第十。”

    这场比试只有十五人参加,谁都听得出来,这是周博士为了给皇家留面子才给了他第十名。

    真要排名次,恐怕根本排不上。

    真是奇耻大辱!

    谢珩在袖子里死死握紧拳头,指甲都快掐进手心。

    他能感觉到周围投来的目光,有同情,有嘲笑,还有幸灾乐祸。

    而罪魁祸首谢苓却只是静静坐着,表情冷淡,好像一切都和她无关。

    茶会的气氛尴尬到了极点。

    这时有人为了打破僵局,也为了给谢珩挽回点面子,起身提议:“周博士,今晚月色好,灯火亮,不如我们学古人,以‘灯’或‘月’为题作诗助兴?”

    这提议立刻得到不少人赞成。

    毕竟作诗比点茶安全多了。

    谢珩第一个站出来,吟了一首咏月诗,词句华丽对仗工整,引来一片叫好。

    谢珩的脸色这才好了点,诗词是他比较拿手的。

    接着几个世家子弟也献上诗作,虽然大多是风花雪月无病呻吟,倒也显得热闹。

    轮到崔盛时,他从容起身,吟了一首咏灯诗。

    “玉漏声催彩灯悬,九枝芙蓉映华筵。

    光摇画阁星河近,影入琼筵璧月圆。

    金莲夜开丹凤阙,银花时照紫薇天。

    愿得长如此夜景,岁岁年年乐太平。”

    诗一念完,在场的人都赞叹不已。

    诗句工整精妙,意象华美,既写了灯火辉煌的盛景,又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美好祝愿。

    不愧是“昆玉郎君”,确实才思敏捷。

    周博士听后拍手称赞:“好诗!崔公子这首,应当是今晚的第一!”

    所有的人也都真心赞叹,公认这诗意境高远,用词典雅,确实是今晚最好的诗。

    唯有谢苓和林稚鱼,坐在自己的茶台旁,两人不着痕迹的对视一眼,眼中都闪过一丝讥诮。

    这个崔盛,崔玉郎,确实不愧是后来的玉面丞相,不光诗才过人,玩弄人心的本事更是厉害。

    最后,角落里的青衣学子赵思谦局促地站了起来。

    他出身寒门,靠真才实学考中乡试解元,破格进了白鹭书苑。

    他看了看满园的华服歌舞,深吸一口气,沉声念出自己的诗。

    “长夜无眠照铁衣,边关冷月浸寒碑。

    朱门灯火连霄汉,谁记茅屋风雪归?”

    这首诗一念完,全场顿时安静下来。

    这诗没有华丽词藻,却有一股战场上的肃杀之气和深切的悲悯。

    它像一把快刀,划开了歌舞升平的虚假场面,露出底下鲜血淋漓的现实。

    不少清流一派的官员和学子眼中都露出赞赏之色。

    唯独崔玉脸上却一脸不屑,阴阳怪气地说:“赵解元真是好文采,只是这大好日子,何必提这些边关茅屋的晦气事?咱们品茶赏月图个风雅,赵解元倒好,上来就卖惨诉苦,真是煞风景。”

    这话说得太刻薄,赵思谦的脸一下子红了,站在那里手足无措。

    这时,一个清冷的声音响起:“哦?”

    谢苓端着茶杯,目光淡淡地扫过全场,气场强势,无人敢与之对视。

    “我倒觉得,这才是今晚最好的诗。”

    所有人都是一愣。

    崔玉的笑容僵在脸上,就连崔盛,脸上都划过一丝不悦。

    谢苓放下茶杯,欣赏地看向赵思谦:“诗是用来表达志向的。赵解元的诗虽然没有风花雪月,却有家国天下。”

    “‘朱门灯火’和‘茅屋风雪’,两相对比,字字让人心酸,这才是心里装着百姓的读书人该有的风骨。”

    她话头一转,冷冷地看向崔玉:“至于那些只会堆砌词句、无病呻吟的作品,听着热闹,其实空洞无物,就算写上一千首一万首,对国家有什么好处?对百姓有什么好处?不过是浪费纸墨的酸话!”

    这番话掷地有声,崔玉的脸红了又白,白了又青,被堵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能灰溜溜地坐下。

    崔盛也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谢苓这话,是将他也一并骂了进去。

    赵思谦则满脸震惊地看着谢苓。

    他没想到这位传说中骄纵跋扈的兰陵公主,竟能一句话说中他诗里的深意!

    这种被人理解和赏识的感动,让他几乎要流出眼泪。

    周围的清流学子们看谢苓的目光也微微变了,在敬畏之外多了一分认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