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一心文学 > 热搜预知:我躺着就能掌控 > 第76章:资金实力的行业认证

第76章:资金实力的行业认证

    第76章:资金实力的行业认证

    顾晚舟那张“开工”图刚发过来不到十分钟,陆砚之的键盘就已经敲出了三段通稿草稿。

    他盯着屏幕,把最后一句“这操作太顶了”删得干干净净。熊猫头表情包也撤了,狗头军师也不用了。现在不是玩梗的时候,是立碑的时候。

    “真金白银砸进去,结果被人说是炫富?”他冷笑一声,顺手把《现代传播》期刊评审意见截图拖进文档,“提升表演可信度17.3%——你让谁炫?炫科学吗?”

    电脑右下角跳成00:00的瞬间,脑子里“叮”地一响。

    三条热搜词条浮现:

    #顾晚舟获行业致敬#

    #资金使用新标准#

    #综艺不该拿命省钱#

    他盯着第一条看了两秒,嘴角往上扯了扯:“行啊,这回热搜还挺懂事,知道该捧谁了。”

    钢笔转了半圈,他没停顿,直接把通稿推给合作媒体群,附言就一句:“标题用《她花自己的钱,改了行业的命》,文末加一句——这不是特权,是示范。”

    刚点发送,办公室门被推开一条缝。

    小唐探出半个脑袋,头发乱得像鸡窝,手里举着新做的亚克力倒计时牌,边角还沾着胶水印:“教授……门户首页正在加载您的稿子,腾讯、新浪、网易都上了推荐位。”

    “嗯。”陆砚之头都没抬,“回去睡吧,明天还得扛舆情。”

    “我不困!”小唐挺直腰板,说完自己打了个哈欠,差点栽进来,“我就是……想亲眼看着热搜登顶。”

    陆砚之瞥他一眼:“那你站门口当吉祥物吧。”

    ---

    手机震动的时候,顾晚舟正躺在沙发上啃薯片,左手举袋,右手刷微博。

    热搜第一赫然是#顾晚舟获行业致敬#,点进去一看,全是清一色的正向解读。有娱评人说她是“内娱第一个敢用自己的钱逼行业升级的人”,还有影视博主做了个视频叫《她一个人干翻了绿幕工业》,播放量已经破千万。

    她冷笑一声,摸出加密手机,给林姐发消息:“发声明。”

    林姐秒回:“早写好了,就等您点头。”

    几分钟后,工作室官微更新:

    【关于节目经费使用的说明】

    本次录制中所有场地升级、安全设备增配等超额支出,均由顾晚舟女士个人承担,未动用节目组预算一分,亦未换取任何形式的商业回报或广告权益。

    详细账单已公开可查。

    我们不认为这是牺牲,而是底线。

    底下配了一张Excel截图,每一笔开销都标得明明白白:古堡租赁费、威亚系统检测费、消防备案加急费……连临时搭建的防风棚都列了型号和单价。

    顾晚舟看完,自己转发,只加了一句:

    “如果提升安全标准叫‘炫富’,那我希望这个行业越来越‘富’。”

    这话一出,评论区直接炸了。

    有人扒出过去三年某爆款综艺的事故记录,对比顾晚舟这次的安全投入,算出她多花了两百多万就为了少用一次绿幕;有人做图对比“别人家女明星在抠图战场厮杀,顾晚舟在真实城堡里演戏”;还有网友调侃:“建议以后艺人合同加一条:如遇绿幕糊弄,可申请差价补偿。”

    眼看着舆论彻底扭转,陆砚之那边又收到陈墨的消息:

    “广电内部培训材料组的人私聊我,说这份明细可能会被收进‘综艺制作安全案例库’。”

    陆砚之眼睛一亮,立马重编第二轮通稿,标题直接拉满:

    《用真金白银推动行业升级的典范》

    正文里他特意提了一句:“当一个艺人愿意自掏腰包提升制作标准,而全行业开始讨论如何复制这种模式时,说明改变已经发生。”

    他还顺手把“禁止预设剧本”“高危动作必须报备”这些之前写进草案的内容,包装成“行业呼声”,塞进了文末建议栏。

    “不是咱定规矩,”他边敲边念叨,“是让大伙儿觉得这本来就有规矩。”

    ---

    傍晚六点,双热搜并列第一。

    #资金使用新标准#底下,已经有好几家制作公司留言表态:“下季节目将参考该资金管理模式。”

    一家头部平台甚至发公告:“即日起,所有涉及高空、爆破、威亚的综艺项目,须提交安全认证报告方可立项。”

    陆砚之靠在椅子上,眼镜滑到鼻尖,看着数据曲线慢慢走平,像是风暴过后的海面。

    小唐趴在他办公桌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倒计时牌,嘴里嘟囔着“还有46小时……不对……45……”

    他伸手把牌子抽出来,轻轻放在一边。

    手机震动,是顾晚舟的加密邮件。

    “看来下次不用我出钱,他们自己就会升级了。”

    他回得很快:“等他们发现省钱不如省事,才算真正懂了。”

    刚发出去,又一条新闻弹出来:某老牌导演公开吐槽,“顾晚舟这是砸钱立人设,咱们普通节目哪学得起?”

    陆砚之笑了,转手把这采访截下来,发到几个制片人微信群里,配文:

    “他说学不起?那问问观众,是想看演员在绿幕里飞,还是真摔了?”

    不到十分钟,群里就吵翻了。

    有人说“成本太高搞不了”,立刻有人回怼:“你拍五毛特效省下的钱,够赔得起人命吗?”

    还有人算账:“其实她那两百万分摊到整季也就每期多几十万,但安全性翻倍——这买卖不亏。”

    眼看着讨论从“能不能学”转向“该不该学”,陆砚之关掉群聊,重新打开那份《倡议书草案》。

    他把“资金透明化”那一章的措辞又捋了一遍,顺手加了个脚注:

    “参考案例:2025年某顶流综艺因拒绝使用绿幕替代真实场景,虽超支但零安全事故,播出后收视率反升18%。”

    写完,他喝了口冷咖啡,酸得眯起眼。

    这时候顾晚舟又来消息:

    “刚才有个制片人打电话,问我愿不愿意当‘综艺安全顾问’,按项目收费。”

    他回:“报价别低于五百万。”

    “我说了。”她回,“他还问能不能分期。”

    陆砚之差点笑出声,手指飞快敲字:“告诉他,安全这东西,不接受花呗。”

    两人你来我往地聊着,文档在后台自动保存,版本号跳到了V3。

    窗外夜色浓稠,楼下的便利店换了新班次,关东煮的雾气贴在玻璃上,模糊了一格灯光。

    陆砚之揉了揉太阳穴,看了眼时间:23:47。

    47小时倒计时还在走。

    他知道明天会有更多质疑,会有更多“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嘲讽,也会有试图蹭热度却敷衍了事的伪升级。

    但他更知道,有些事一旦开了头,就再也回不去了。

    就像以前大家都觉得绿幕能糊弄,现在突然有人把真城堡搬进来,你还怎么说服观众相信那片飘着塑料叶子的蓝布是亚马逊?

    他正想着,手机又震。

    顾晚舟发来一张截图:某个新综艺的立项书草稿,其中一条写着——

    “拍摄场地参照‘顾晚舟标准’执行,预算预留真实环境搭建费用。”

    他盯着那行字看了三秒,然后默默把倡议书的标题改成了:

    《致所有还在拿绿幕当战场的综艺导演:你们的活儿,该升级了》。

    文档保存成功。

    小唐在桌上翻了个身,嘀咕了一句:“教授……热搜……还没掉……”

    陆砚之看了他一眼,轻声说:

    “没掉,还在榜上呢。”

    他低头继续修改条款,钢笔尖划过纸面,沙沙作响。

    电脑屏幕右下角,时间跳成23:48。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