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一心文学 > 霓虹下的旧手机 > 第四十一章霜花与暖炉

第四十一章霜花与暖炉

    乡镇的冬天来得早,十一月初就飘了场碎雪。清晨的雾裹着镇子,像块湿冷的棉絮,把“晴晴育儿体验店”的玻璃窗蒙得发白。苏晴到店时,门把手上还挂着冰碴,她哈了口气搓搓手,推开门的瞬间,一股混合着泥土香与煤烟味的寒气涌了进来——角落里的煤炉刚生着,火苗“噼啪”舔着炉壁,却没烘热多大片地方。

    几个早到的宝妈正带着孩子围在炉边,孩子们的小手缩在袖子里,指尖冻得发红,却还攥着小铲子,盯着桌上的多肉盆栽。穿碎花棉袄的张姐是木工李哥的老婆,她把怀里的热水袋递给身边的孩子,抬头看见苏晴,笑着打招呼:“苏老师,你来得早啊。这天真冷,我家李哥早上来修货架,冻得鼻子都红了。”

    苏晴点点头,走到窗边擦了擦玻璃上的霜花。透过透明的痕迹,能看见街面上的行人裹着厚外套,缩着脖子往前走,呼出来的白气像小云朵。她刚想说话,怀里的手机震了震,是群里的消息:“苏老师,我家的太阳能花盆这两天好像不怎么管事了,早上浇了水,下午就干了,是不是天冷没电了呀?”紧接着,又有几个宝妈附和:“我家的也是,昨天阴天,晚上就没浇水,我家的绿萝叶子都蔫了。”

    苏晴的心沉了沉。她走到体验店角落的展示架前,拿起一台太阳能花盆,按了按浇水按钮——喷头只喷出细弱的水雾,比平时短了一半。她摸了摸花盆顶部的太阳能板,冰凉的,上面还沾着点霜,“应该是冬天光照不足,电池储电量不够了。”

    正说着,李哥扛着工具箱从后门进来,身上的棉袄沾着木屑,他搓了搓冻得发紫的耳朵:“苏老师,货架修好了。刚才听张姐说花盆没电了?我瞅着这太阳能板在冬天确实不管用,我家屋顶的太阳能热水器,冬天都得用电辅热。”

    苏晴皱起眉头,掏出手机给林舟打电话。电话响了两声就通了,林舟的声音带着机器的嗡嗡声,应该在工厂:“溪溪,怎么了?”“咱们的太阳能花盆冬天储电不够,好多宝妈反馈浇水不及时,你那边能不能想想办法?”

    林舟顿了顿,声音沉了些:“我跟老吴昨天还在说这事。冬天日照短,多晶硅太阳能板的转化率会下降,得给花盆加个保温层,再改进一下电池容量。不过改模具需要时间,至少得一周。”

    挂了电话,苏晴看着群里不断弹出的消息,心里有点着急。体验店的花盆销量刚起来,要是因为冬天续航问题砸了口碑,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更重要的是,宝妈们信任她,才愿意买这花盆,她不能让大家失望。

    “苏老师,别愁啊。”张姐走过来,拍了拍她的肩膀,“咱们群里这么多人,总能想办法。我家李哥会做木工,要不让他给花盆做个保温罩?裹上棉絮,说不定能好点。”旁边开文具店的刘姐也凑过来:“我店里有暖宝宝,明天我带点来,贴在花盆底部,能保温,就是不知道对电池有没有影响。”

    苏晴眼睛一亮。她打开社群聊天界面,打字:“宝妈们,冬天太阳能花盆储电不足,咱们一起想办法!要是有会做手工的、有保温材料的,都可以来体验店帮忙,咱们给花盆加层‘棉袄’!”

    消息发出去没两分钟,群里就炸了锅。“我家有旧棉絮,明天我带过来!”“我会缝布套,我来给保温罩缝个布面!”“我家孩子爷爷是铁匠,能给花盆做个金属支架,架高了能多晒点太阳!”还有个平时不怎么说话的宝妈发消息:“苏老师,我是镇小学的老师,我们班有几个留守儿童,能不能让他们也来帮忙?孩子们手巧,还能学种花。”

    苏晴看着屏幕,鼻子一酸。她想起半个月前找店铺时的无助,想起装修时大家扛着木板来帮忙的场景,原来只要大家在一起,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她回复:“当然可以!明天上午九点,咱们在体验店集合,一起给花盆做‘棉袄’,还能教孩子们种多肉!”

    第二天早上,体验店挤满了人。刘姐扛着一大箱暖宝宝,分给大家:“这是我店里最好的暖宝宝,能热十二个小时,贴在花盆底部,既能保温,又不影响电池。”张姐抱着一床旧棉絮,李哥拿着锯子和木板,正在量花盆的尺寸:“我做个木框,把棉絮塞进去,再缝个布套,又好看又保暖。”

    角落里,几个留守儿童跟着他们的奶奶来了。最瘦小的那个男孩叫小宇,穿着洗得发白的外套,手里攥着个皱巴巴的塑料袋,里面装着几颗自己捡的鹅卵石。他的奶奶是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手里拎着个布包,里面是她连夜织的小手套:“苏老师,我没啥能帮的,织了几双手套,孩子们做手工时能戴,别冻着小手。”

    苏晴接过手套,指尖碰到布面,软乎乎的,上面还织着小小的兔子图案。她蹲下身,给小宇戴上一只:“你看,这兔子多可爱。等会儿咱们一起给花盆做保温罩,再种一盆多肉,好不好?”小宇点点头,眼睛亮了亮,小声说:“我想种一盆给奶奶,奶奶喜欢绿色的东西。”

    大家分工合作,热闹得像过年。李哥和几个会木工的宝爸锯木板、钉框架;宝妈们缝布套、塞棉絮,刘姐给做好的保温罩贴暖宝宝;孩子们围在旁边,有的递钉子,有的帮着擦花盆上的灰,小宇拿着小铲子,小心翼翼地给多肉盆栽松土,手套上沾了点泥土,他却笑得很开心。

    中午的时候,林舟带着老吴来了。老吴手里拿着几个改装过的太阳能板,镜片后的眼睛亮了:“苏老师,我们给太阳能板加了层防霜膜,还改进了电池,现在零下五度也能储电,再配上你们做的保温罩,冬天肯定够用了。”

    林舟走到苏晴身边,递过一杯热豆浆:“冻坏了吧?我早上路过早点铺,给大家买了豆浆和油条,快趁热吃。”苏晴接过豆浆,暖意顺着杯子传到手上,她看着眼前忙碌的人们——李哥正在给花盆装新的太阳能板,张姐帮着扶着;刘姐给孩子们分油条,小宇的奶奶正跟其他宝妈聊天,脸上带着笑;孩子们拿着油条,坐在小桌子旁,一边吃一边讨论自己种的多肉。

    “咱们下午办个‘暖冬亲子种植活动’吧。”苏晴突然说,“让每个孩子都种一盆多肉,带回家,再教宝妈们怎么在冬天养护花盆,正好试试改装后的太阳能板。”林舟点点头:“好主意,我去准备材料。”

    下午的活动很热闹。体验店的煤炉烧得更旺了,暖融融的热气裹着泥土的清香。宝妈们抱着孩子,坐在小桌子旁,跟着苏晴学习怎么调配土壤、怎么设置浇水时间;林舟和老吴给大家演示改装后的太阳能花盆,按一下按钮,喷头喷出均匀的水雾,落在多肉叶子上,水珠亮晶晶的。

    小宇种了一盆小巧的玉露,他小心翼翼地把花盆递给奶奶:“奶奶,你看,这是我种的,以后它会长大,就像我一样。”奶奶接过花盆,眼里泛着泪光,摸了摸小宇的头:“好,好,咱们回家把它放在窗台上,让它好好晒太阳。”

    活动结束时,天已经黑了。宝妈们带着孩子和自己种的多肉,说说笑笑地离开,有的还约着下次再来做手工。小宇走的时候,特意跟苏晴说:“苏老师,下次我还来,我想再种一盆给我的好朋友。”

    苏晴送走最后一个人,转身回到体验店。煤炉的火苗已经弱了些,却还透着暖意。林舟正在收拾桌子,把剩下的材料放进储物间;李哥和张姐在检查货架,确保没问题;刘姐把没用完的暖宝宝整理好,放在柜子里:“苏老师,下次要是还需要,我再拿过来。”

    等大家都走了,体验店终于安静下来。苏晴坐在窗边的小椅子上,看着窗外的夜色——街面上的路灯亮了,暖黄色的光透过结霜的玻璃,落在桌上的多肉盆栽上。她拿起一个改装后的太阳能花盆,摸了摸顶部的太阳能板,冰凉的,却能感受到里面储存的能量。

    林舟走过来,坐在她身边,把一件外套披在她肩上:“在想什么呢?”“我在想,咱们这体验店,到底是什么。”苏晴笑着说,“一开始我以为它只是个卖东西、搞活动的地方,现在我才明白,它是个家。宝妈们在这里互相帮忙,孩子们在这里交朋友,连留守儿童都能找到快乐,这比卖多少花盆都重要。”

    林舟握住她的手,指尖暖暖的:“你说得对。以后咱们可以多搞点针对留守儿童的活动,比如周末的手工课、种植课,让他们也能感受到温暖。咱们的社群不仅要帮宝妈,还要帮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苏晴点点头,抬头看向墙上的时钟。已经晚上八点了,体验店的灯光还亮着,照在“晴晴育儿体验店”的招牌上,柔和而温暖。她想起白天小宇戴着手套、抱着多肉的笑容,想起宝妈们一起缝布套、贴暖宝宝的热闹,想起李哥锯木板时的专注、刘姐分油条时的热情,心里满是暖意。

    冬天的夜很冷,可体验店里却像有个永不熄灭的暖炉,烤着每个人的心。苏晴知道,未来还会有新的问题,新的困难,可只要这群像家人一样的伙伴在一起,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她站起身,走到储物间门口,看着里面堆放的材料——没用完的棉絮、剩下的暖宝宝、孩子们画的画,这些都是大家用心留下的痕迹,是这个“家”最珍贵的财富。

    林舟关掉煤炉,走过来搂住她的腰:“咱们回家吧,孩子还在爸妈那边等着呢。”苏晴点点头,最后看了一眼体验店——桌上的多肉盆栽在灯光下泛着绿光,改装后的太阳能花盆静静地立在展示架上,像一个个小小的守护者,守护着这个充满爱与信任的家。

    推开门,外面的冷风吹了进来,却没让苏晴觉得冷。她知道,只要心里装着温暖,再冷的冬天也会过去。而这个小小的体验店,会像一束光,照亮乡镇的每个角落,把这份温暖,一直传递下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