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星电池??】
【大单体电芯!!!】
……
这两个突如其来的技术概念,震得众人脑袋嗡嗡的!
特别是PPT上那出现的大单体电芯结构概念图。
光看到这个尺寸,就令在场的几个人眼睛都直了!
要知道。
在当下的行业内,“大单体电芯”是相当罕见的。
可以说,只有国外的头部电池厂,以及国内的头部电池厂在做相关的研发,还没有对外公布多少信息。
LG的软包大单体,也才刚刚发布一年。
而在国内乘用车领域,大单体电芯几乎是“零应用”!
拿一台比亚迪秦EV300来说,底部的电池包还是由200颗方形磷酸铁锂小单体串并联而成。
单颗容量仅有60Ah。
而大单体电芯,平均单个电芯的容量,都要大于200Ah。
不光能量密度高,还能更极致的利用空间和散热,拥有更好的一致性。
当然。
即使是在星辰汽车这边的研发工程师,对PPT进行详细的讲解。
李光义仍然听得是云里雾里的,技术细节上的数据,那要专业人士来区分。
不过按照他的认知。
起码是知道一点。
星辰汽车之前拿出来的“A2电芯”的样品,在行业内应该算是一流到领先水平的。
现在这个所谓的大单体电芯。
什么“极星电池”。
居然听起来比他们拿出来的“A2电芯”,还要领先这么多??
“嘶——”
“了不得啊!”
…
他内心暗震,忍不住将目光看向同行的技术指导。
只见对方盯着PPT上的技术概念和相关细节半天没动静,好像在发呆!
“怎么说,这个技术……到底领先多少?靠谱吗?”
李义光侧身过去,忍不住小声问。
这名技术专家,瞪大眼睛盯着星辰汽车的技术团队,又反复看着PPT上的概念细节,仿佛是在拼命确认着什么。
最终,他憋出三个字。
“捡到宝了!!”
…
说实话。
别看在场的其他城资人员还听得是云里雾里。
这名随同的新能源专家,当听到极星电池的技术概念时,以及预期研发完成目标时……心里已经直接给跪下了!!
这个技术一出。
不光是乘用车动力锂电池包,要全面更新换代。
就连储能电池行业,和整个上下游,恐怕都要掀起翻天覆地的变化!!
整个新能源电池行业的规模有多大?
未来几年要增长的预期市场空间,可能难以估量。
但就拿当下的规模来说。
一旦能成。
那就是“市龙头”、“省重点”的概念型企业!
绝对的“市一号工程”。
……
“那……”
李义光不禁心头再震,这个技术预期给人的冲击非常大!!
毫无疑问。
星辰汽车这家企业和未来开发的项目,绝对是要当做年度重点,甚至是几年内的唯一重心。
二十亿落地基金、800亩免费用地,还有相关的地方税……
一下子搞下来,绝对不是他们市里能单独拿主意的。
相关的章程要走……
“领导…我看这个事就无需犹豫了。”
这名专家开口说道。
那眼神,仿佛是直接明示了:
您有梦想吗?
……
虽然是初期研发阶段,但光一个技术预期,就已经可以有很大的遐想空间了。
更别说。
人家现在拿出来的“A2电芯”,完全是接近成品阶段了。
放在哪个地方,不得高度重视?
最终。
这场双方第一次接洽的投资考察,以一片宾主尽欢的和谐气氛结束。
初步双方已经达成了共识。
接下来还有技术尽调、财务尽调的流程,来确认星辰汽车技术和财务的详细状况。
此后签订《项目投资框架协议》,以及走发改委立项、土地预审的流程,需要不少时间。
不过,在双方微妙的沟通下,许易很快领悟到了某些没说出的意图表达。
星辰汽车这个重点项目绿色通道是走定了。
而且各种章程会很快。
……
回到公司。
整个高管团队,情绪多少有点心潮澎湃。
真正属于他们年产能五十万台车的工业4.0工厂,以及申领独立造车资质,就这么近在眼前了。
到这一步。
基本是小厂和大厂的跃迁了。
如果没有独立造车资质和先进产能的造车工厂。
即使造出一款爆款车型,长期来看绝对是上不了桌的。
更高度工业化,数字智能化的工厂,意味着极致的效率和低成本化。
方方面面都是脱胎换骨的区别。
…
“许总,两个季度内完成极星电池的研发,这个进度……我想是不是有点紧张了?”
刚坐下来,王景明喝了口水,一路下来情绪激动,口干舌燥得很。
然后他不禁开口。
他本来想说太夸张了。
但仔细想想,公司内部的研发效率,的确是非常顺利。
原本以为是自己人到中年觉醒了悟性系统。
但没想到的是,工作下来发现,大家居然都这么优秀!
然后他就悟了!
果然,大家都是被大厂埋没的天才!
传统主机厂的研发模式,太多规章,内耗、不懂技术的瞎指导项目。
严重损耗了他们研发的灵感和效率。
但在星辰就不一样了,充满了激情和自由的研发环境,轻松愉悦的公司氛围,最关键研发经费还高,奖金也多,没有那种束手束脚的感觉。
很多人愿意跳槽到新势力车企和名不经传的初创车企,也就不奇怪了。
起码人家钱给得多,规矩少。
因为环境不同,人的发挥就是会不一样。
……
但即使这样。
极星电池原本的立项验证时间,也是按一年的周期计算的。
这种大单体电池,不单单是更改结构。
而是从化学配方、制造工艺、结构设计,三个大方向进行深度研发。
研发量有多么巨大,多么复杂,就不用多说了。
之前电池研发团队刚刚组建,为了完成“A2电芯”的配方和工艺研发,就花了几个月。
“嗯,我也是吹牛逼的…”
许易揉了揉眼角,一摊手很坦白的承认了。
开玩笑。
极星电池立项才过去多久。
现在A2电芯的验证也才刚刚完成呢。
就是光速研发,也得讲点基本法。
要两个季度内拿出样品验证,肯定是非常夸张了。
但在投资者面前,不能这么说。
毕竟预期摆在这儿了,又不是研发不出来!
有些技术不是不实现。
而是缓实现、慢实现、稳实现、有计划的去验证。
研发周期偏差个半年怎么啦!
只要最后拿出来成果,那还不是遥遥领先。
这话一出。
在场的众人多少有点绷不住了!!
…
“不过,咱们的电池研发部门规模,是时候再扩张一轮了。”
许易又道。
现在他们的团队研发紧张,但不代表接下来就一直会这样。
对于大单体电芯的研发项目短期加速完成,他还是很有信心的。
目前行业一流电池厂的研发,团队规模最低下限就是三四百人,头部的电池厂,研发规模也有高达上千人的。
这一千人,更多是同时进行多方位的细分项目研发,并不是聚焦在一块。
就光研发大单体电池这一个项目,三百人就已经是够可观的规模。
有系统的buff加成,星辰内部目前一百号人电池研发团队的规模,效率就赶超大厂几百人团队了。
现在这个时间点,正是新能源动力电池疯狂发展的黄金周期。
大多车企甚至还没意识到,早期将大量资金投入电池研发,抢占起跑线优势,是一个多么正确的事情。
等一线电池厂成长为新能源巨头,反客为主让头部车企也只能给电池厂乖乖打工时。
这些车企才会悔恨莫及,错过了最佳的电池技术黄金发展期啊!
有钱了。
就大力砸研发!
等研发的新技术上市了,就又有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