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一心文学 > 长安剑客萧书生 > 第八十三章萧琰见德王李致(一)

第八十三章萧琰见德王李致(一)

    暮春时节,京城的风还带着几分料峭的凉意,却已裹着满城的花香,悄悄钻进了寻常巷陌。萧琰身着一袭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腰间系着一块成色普通的墨玉,手里提着一个小小的竹篮,篮中放着两本他精心批注的古籍,缓步走向安德王府。

    安德王府坐落于京城繁华地段,朱红的大门高达丈余,门上镶嵌着铜制的门钉,排列整齐,透着一股威严之气。门前两侧的石狮子雕刻得栩栩如生,眼神锐利,仿佛在审视着每一个前来的人。萧琰站在府门前,深吸了一口气,压下心中的些许紧张。他虽饱读诗书,却从未与王公贵族有过交集,此次应德王李致之邀前来,心中既有期待,又有不安。

    守门的侍卫见萧琰衣着朴素,眼神中闪过一丝轻视,但还是按照规矩上前询问:“来者何人?可有通传?”

    萧琰拱手作揖,语气恭敬却不卑微:“在下萧琰,字子玉,应德王殿下之邀前来拜见。”

    侍卫上下打量了萧琰一番,转身进府通报。不多时,一名身着青色绸缎长衫的管家快步走了出来,对着萧琰行了一礼:“萧公子,我家王爷已在府中等候,请随我来。”

    萧琰点头致谢,跟着管家走进了王府。府内的景象与外面的繁华截然不同,别有一番清幽雅致。一条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两旁栽种着各色花卉,牡丹开得正艳,芍药也竞相绽放,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花香。路的尽头是一座小桥,桥下流水潺潺,几条锦鲤在水中欢快地游动。

    走过小桥,便是一片开阔的庭院,庭院中央摆放着一张石桌和几张石凳,石桌旁坐着一位身着明黄色锦袍的男子。他约莫三十岁左右,面容俊朗,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眼神深邃,仿佛能洞察人心。不用说,这便是德王李致了。

    萧琰连忙走上前,躬身行礼:“草民萧琰,拜见王爷。”

    李致抬手示意:“萧公子不必多礼,快请坐。” 他的声音温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萧琰道谢后,在石凳上坐下,将手中的竹篮放在桌案旁。李致的目光落在竹篮上,笑着问道:“萧公子这篮中,可是有什么宝贝?”

    萧琰闻言,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王爷说笑了,不过是草民平日里批注的两本古籍,想着或许能入王爷的眼,便带来给王爷看看。”

    李致饶有兴致地说道:“哦?那倒要好好瞧瞧。” 说着,他示意管家将竹篮打开,取出里面的古籍。

    管家小心翼翼地将古籍递给李致,李致接过,仔细翻阅起来。他的手指轻轻拂过书页,目光专注,时而眉头微皱,时而点头称赞。萧琰坐在一旁,心中有些忐忑,不知道自己的批注能否得到德王的认可。

    过了许久,李致才合上古籍,抬头看向萧琰,眼中满是赞赏:“萧公子的批注见解独到,深入浅出,可见公子学识渊博,实在难得。”

    萧琰听到这话,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连忙起身道谢:“王爷过奖了,草民不过是略懂皮毛,能得到王爷的认可,已是草民的荣幸。”

    李致摆了摆手,示意萧琰坐下,然后说道:“萧公子不必过谦。本王早就听闻京城有一位萧书生,饱读诗书,才华横溢,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他顿了顿,又问道:“不知萧公子平日里除了研读古籍,还有何爱好?”

    萧琰回答道:“回王爷,草民平日里除了读书,还喜欢游历四方,见识不同的风土人情,也喜欢和各行各业的人交流,从他们身上学习一些有用的东西。”

    李致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萧公子此言有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能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本王也时常喜欢外出游历,只可惜身为王爷,身不由己,很多时候都被事务缠身,难以如愿。”

    萧琰说道:“王爷心系天下,为百姓操劳,草民深感敬佩。草民虽然只是一介书生,却也希望能为国家和百姓尽一份绵薄之力。”

    李致看着萧琰,眼神变得更加深邃:“萧公子有这份心,实在难得。如今朝廷正值用人之际,像萧公子这样有才华、有抱负的人,本王很希望能为朝廷引荐。不知萧公子是否愿意入朝为官,为国家效力?”

    萧琰听到这话,心中一动。他寒窗苦读多年,不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入朝为官,实现自己的抱负吗?可是,他也知道官场险恶,人心复杂,自己能否在官场上立足,还是一个未知数。他犹豫了片刻,说道:“王爷的好意,草民心领了。只是草民深知自己能力有限,而且对官场之事也不甚了解,怕难以胜任官职,辜负王爷的期望。”

    李致理解地点了点头:“萧公子有这样的顾虑,也在情理之中。不过,本王相信以萧公子的才华和能力,只要稍加历练,必定能在官场上有所作为。本王不会强迫你,你可以回去好好考虑一下,若是想通了,随时可以来找本王。”

    萧琰起身道谢:“多谢王爷体谅。草民回去之后,一定会认真考虑王爷的提议。”

    两人又聊了许久,从诗词歌赋谈到天下大事,从民生疾苦谈到朝政弊端。萧琰发现,德王李致并非像外界传言的那样只知享乐,而是一位心怀天下、有远见卓识的王爷。他对国家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对百姓的疾苦也深感同情,并且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萧琰心中对德王的敬佩之情更甚。

    不知不觉间,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萧琰起身告辞:“王爷,天色已晚,草民也该回去了,多谢王爷今日的款待。”

    李致也起身相送:“萧公子不必客气。今日与萧公子交谈,本王受益匪浅。希望萧公子早日给本王答复。” 他示意管家送萧琰出府。

    萧琰再次向李致道谢,然后跟着管家走出了安德王府。站在王府门外,萧琰回头望了一眼那朱红的大门,心中思绪万千。德王的邀请,像一颗石子投进了他平静的心湖,激起了层层涟漪。他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路该如何选择,但他知道,这次与德王的会面,将会成为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萧琰整理了一下衣衫,提着空了的竹篮,转身融入了京城的暮色之中。他的身影虽然单薄,却透着一股坚定的力量。他知道,无论自己最终做出怎样的选择,都不会辜负自己多年的寒窗苦读,也不会辜负德王的赏识与期望。

    接下来的几天,萧琰一直沉浸在思考之中。他回想起与德王的谈话,德王的话语时常在他耳边响起。他想到了自己的理想抱负,想到了天下百姓的疾苦,也想到了官场的险恶。他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勇气踏入官场,去面对那些未知的挑战。

    这天清晨,萧琰像往常一样来到城外的一座小山丘上。站在山丘上,俯瞰着京城的全貌,心中豁然开朗。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因为害怕挑战而放弃实现理想的机会。虽然官场险恶,但只要自己坚守本心,不为名利所惑,不为权势所屈,就一定能在官场上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为国家和百姓做一些实事。

    想通了这一点,萧琰心中的疑虑和不安一扫而空。他转身下山,快步走向安德王府。他要告诉德王,他愿意入朝为官,为国家效力。

    当萧琰再次来到安德王府门前时,守门的侍卫已经认识他了,连忙热情地上前迎接,并迅速进去通报。不多时,管家便快步走了出来,笑着对萧琰说道:“萧公子,王爷正在府中等着你呢,请随我来。”

    萧琰跟着管家走进府中,来到了之前与德王会面的庭院。德王李致正坐在石桌旁品茶,见萧琰来了,连忙起身迎接:“萧公子,你来了。快请坐。”

    萧琰坐下后,开门见山地说道:“王爷,草民已经想通了,愿意接受王爷的引荐,入朝为官,为国家和百姓效力。”

    李致闻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太好了,萧公子。本王就知道你不会让本王失望的。你放心,本王一定会为你引荐,让你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

    萧琰起身道谢:“多谢王爷。草民定当不负王爷所托,尽心尽力为国家和百姓做事。”

    李致点了点头:“好。本王会尽快安排此事。你先回去准备一下,等本王的消息。”

    萧琰再次道谢后,起身告辞。走出安德王府,萧琰的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即将翻开新的篇章,等待他的将会是更加广阔的天地和更加艰巨的挑战。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他要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去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传奇,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百姓的幸福安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日子一天天过去,萧琰一直在等待德王的消息。他没有闲着,而是利用这段时间,更加努力地研读诗书,了解朝廷的法律法规和政治制度,为自己即将到来的官场生涯做着充分的准备。

    终于,在几天后的一个清晨,管家来到了萧琰的住处,带来了德王的消息。德王已经将萧琰引荐给了皇上,皇上对萧琰的才华也十分赏识,决定任命萧琰为翰林院编修,让他在翰林院任职,熟悉朝廷的事务。

    萧琰听到这个消息,心中激动不已。他连忙跟着管家来到安德王府,向德王道谢。德王笑着说道:“萧公子,这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翰林院是朝廷储备人才的地方,你在那里要好好表现,多学习,多积累经验,将来必定能有更大的作为。”

    萧琰恭敬地说道:“草民谨记王爷的教诲,定当努力学习,不辜负王爷和皇上的期望。”

    从安德王府出来,萧琰的心情无比愉悦。他抬头望向天空,阳光明媚,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仿佛在为他庆祝。他知道,自己的梦想终于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的路还很长,但他有信心,也有决心,去走好每一步,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萧琰回到住处,收拾好行李,便前往翰林院报到。翰林院的官员们对萧琰都十分热情,毕竟他是德王引荐的人,而且才华也早已传遍京城。萧琰很快便融入了翰林院的氛围之中,他虚心向老官员们请教,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很快便熟悉了翰林院的工作。

    在翰林院的日子里,萧琰工作十分认真负责,无论是起草文书,还是整理典籍,他都做得一丝不苟。他的才华和努力也得到了翰林院上下的认可,很快便崭露头角。

    德王也时常关注着萧琰的情况,每当得知萧琰在翰林院表现出色时,心中都十分欣慰。他知道,自己没有看错人,萧琰将来必定会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材。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萧琰在翰林院已经任职一年多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萧琰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官场经验,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的才华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皇上对他也越来越赏识。

    这天,皇上召集大臣们商议朝政,讨论如何解决地方上的灾荒问题。大臣们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案,但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皇上听后,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

    就在这时,萧琰站了出来,恭敬地说道:“启禀皇上,臣有一计,或许能解决地方上的灾荒问题。”

    皇上闻言,眼前一亮,连忙说道:“哦?萧爱卿有何妙计,快说来听听。”

    萧琰说道:“回皇上,臣认为,解决灾荒问题,首先要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可以从国库中调拨一部分粮食,运往灾区,救济百姓。同时,还要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从根本上解决灾荒问题。另外,还可以鼓励商人前往灾区经商,促进灾区的经济发展,增加百姓的收入。”

    皇上听了萧琰的建议,心中十分满意,点头说道:“萧爱卿的建议很好,既考虑到了眼前的问题,又考虑到了长远的发展。就按照萧爱卿的建议去办,由萧爱卿负责此事,务必尽快解决灾区的灾荒问题。”

    萧琰连忙躬身领命:“臣遵旨。臣定当尽心尽力,不辜负皇上的期望。”

    随后,萧琰便带着皇上的旨意,前往灾区。他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到达灾区后,他首先深入灾区,了解百姓的实际情况,然后按照自己提出的方案,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他先是组织人员从国库中调拨粮食,及时发放到百姓手中,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然后,他又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在这个过程中,他亲自到田间地头,指导百姓耕作,与百姓同甘共苦。百姓们看到萧琰如此尽心尽力,都十分感动,干活也更加卖力。

    同时,萧琰还积极鼓励商人前往灾区经商,为商人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促进了灾区的经济发展。在萧琰的努力下,灾区的情况很快便得到了改善,百姓的生活也逐渐恢复了正常。

    当皇上得知灾区的情况得到改善后,心中十分高兴,对萧琰更加赏识。他下旨嘉奖萧琰,将萧琰升为吏部侍郎,让他协助吏部尚书处理吏部的事务。

    萧琰接到圣旨后,心中激动不已。他知道,这是皇上对他的认可和信任,也是他努力付出的结果。他连忙前往皇宫,向皇上谢恩。

    从皇宫出来,萧琰直接来到了安德王府,向德王道谢。德王见萧琰如今取得了如此成就,心中十分欣慰,笑着说道:“萧公子,你能有今天的成就,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本王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你要记住,无论将来你官居何位,都要坚守本心,为国家和百姓着想,不要辜负了皇上的信任和百姓的期望。”

    萧琰恭敬地说道:“王爷的教诲,草民永世不忘。草民定当坚守本心,尽心尽力为国家和百姓做事,绝不辜负王爷和皇上的期望。”

    德王点了点头:“好。本王相信你。你去吧,好好干,将来必定能有更大的作为。”

    萧琰再次向德王道谢后,便离开了安德王府。他知道,自己的人生之路还很长,还有许多挑战在等待着他。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他要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百姓的幸福安康,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他也永远不会忘记,自己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德王的赏识和引荐。他会将这份恩情铭记在心,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德王,回报国家,回报百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