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与黄金样品顺着北洋水师的航线,一路传回中原。
与朱高炽预料的一样,“勘察加半岛藏有巨大金矿”的消息如同插上翅膀,短短数日便传遍大明各省——从江南的烟雨小镇到北方的边陲重镇,从繁华的京城街巷到偏远的乡村集市,人人都在谈论这片遥远土地上的“黄金诱惑”。
更令人心动的是,北洋水师同步放出告示:欢迎大明所有百姓子民前往勘察加半岛开采金矿,无需缴纳高额押金,也无需依附权贵,只需将开采所得的一成上缴水师充作赋税,其余九成尽可自行留存。
这则告示一出,天下震动。
江南的富商们放下手中的丝绸生意,北方的地主们暂停了土地兼并的盘算,就连京城里落魄的宗室贵族,也开始翻箱倒柜筹措盘缠。
可兴奋之余,不少人又陷入疑虑:开采淘金历来是高门槛的营生,要么被官府垄断,要么被豪强把持,如今北洋水师竟让普通人“一成抽税、九成归己”,门槛低得让人难以置信;更重要的是,勘察加半岛远在天边,谁也没亲眼见过那里的金矿,万一消息是假的,岂不是要赔上身家性命?
远在京城的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看到朱高炽送来的奏疏与金矿样品,瞬间便明白了他的用意——既借民间力量开发勘察加半岛,解决水师据点的物资短缺问题,又能通过金矿税收充实水师军饷,还能让百姓获得致富机会,可谓一举三得。
朱元璋当即召来通政司官员,下令道:“立刻将勘察加半岛金矿的消息,连同水师的开采章程,张贴到全国各州府的告示栏,再让驿站快马传递到各县,务必让天下人都知道,此事有朝廷背书,绝非虚妄!”
朱标也补充道:“让户部配合,印发详细的《勘察加淘金指南》,写明航线、所需物资、注意事项,再派熟悉海外事务的官员前往特林港,为前往淘金的百姓与商户提供指引。”
有了朝廷的强力背书,此前的疑虑瞬间烟消云散。
通政司的告示一贴出,各地百姓争相围观,看到“朝廷认证”四个大字,再看到随告示附上的金矿矿石画像,所有人都沸腾了。
“是真的!朝廷都承认了,勘察加真有金矿!”
“一成税就能自己淘金,这要是运气好,挖上几块金块,后半辈子就不愁了!”
欢呼声传遍大街小巷,一股前所未有的淘金浪潮,迅速席卷整个大明。
江南的张姓富商,此前已派亲信前往特林港打探,此刻得知朝廷背书,立刻动用全部家产,招募了五百名经验丰富的矿工,购置了数十艘大船,装满粮食、工具、御寒衣物与冶炼设备,还特意聘请了几位曾在云南金矿任职的老工匠,作为矿场的技术负责人,浩浩荡荡地驶向勘察加半岛。
他放出话:“只要肯卖力干活,矿工每月除了工钱,还能分取矿场收益的分红!”
消息一出,周边州县的百姓纷纷报名,船队出发时,码头挤满了送行的人群。
不止张姓富商,苏州的沈氏商行、杭州的王氏家族、山东的孔氏地主……各地士绅商贾纷纷效仿,展开了“抢人大战”——有的开出“包吃包住,月薪三两银子”的优渥条件,有的承诺“为矿工家人提供土地耕种”,有的甚至表示“若能发现新矿脉,奖励黄金百两”。
一时间,大明境内的工匠、矿工、船工供不应求,不少原本靠种地为生的百姓,也放下锄头,背着行囊前往沿海港口,希望能搭上前往勘察加的船只。
除了依附商户的矿工,还有大量百姓选择“单干”。
江南有一对兄弟,变卖了家中的几亩薄田,买了一艘小船,带上简单的淘金工具与口粮,跟着商船队前往勘察加;山东有个年轻小伙,听闻淘金能改变命运,辞别父母,加入了一支由同乡组成的“淘金小队”,打算到了当地再寻找矿脉;甚至有京城的小商贩,关掉了经营多年的杂货铺,带着积蓄与梦想,踏上了淘金之路。
“就算挖不到大块黄金,淘些金砂也能赚比在家种地多十倍的钱!”
这是无数普通百姓的心声。
短短半个月,从特林港前往勘察加半岛的船队,络绎不绝地穿梭在海面上。有的是商户组建的“大型淘金船队”,船只数十艘连在一起,如同移动的城堡;有的是百姓自发组成的“小型淘金船”,三五艘船结伴而行,相互照应;还有水师派来的“护航船队”,沿途保护淘金船只的安全,防止海盗袭扰。
据北洋水师统计,半个月内,抵达勘察加半岛的船只超过三百艘,人数达到两万余人,码头每天都挤满了前来登记的人群。
所有抵达勘察加的人,第一件事便是前往北洋水师的驻地,学习《勘察加金矿开采管理章程》。
水师官员在码头搭建了临时帐篷,将章程张贴在木板上,逐一讲解:“第一,所有淘金者需在水师登记备案,领取‘开采许可证’,无证开采者一律没收所得;第二,开采区域由水师统一划定,分为‘商户开采区’与‘个人开采区’,不得越界;第三,严禁破坏山林、水源,违者重罚;第四,矿税按月缴纳,水师会派专人上门收取,绝不允许任何人偷税漏税……”
百姓与商户们认真听着,看到章程里写着“水师保障所有淘金者的安全,若遇危险可随时向就近的水师哨所求助”,心中的最后一丝顾虑也消失了。
张姓富商在登记时,直接向水师官员表示:“愿意缴纳双倍矿税,只求能优先挑选开采区域!”
水师官员按照章程,将一处探明储量丰富的砂金矿划给了他,并派了十名水师士卒,协助他搭建矿场营房与防御设施。
拿到开采许可证后,所有人都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淘金生涯中。
商户们的大型矿场,迅速在划定区域内搭建起工棚、冶炼厂、仓库,老工匠们指导矿工使用“重选法”“混汞法”等技术淘金,每天都能产出大量金砂与金块;个人淘金者则分散在河流两岸,手持淘金盆,在水中反复淘洗砂砾,虽然效率不如大型矿场,却也时常能淘出细小的金砂,每当有人高喊“我淘到金了”,周边便会围拢起一群羡慕的目光。
勘察加半岛的水师驻地周边,一夜之间变得热闹非凡。
商户们开设的商铺、酒馆、客栈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商铺里售卖着从大明运来的布匹、茶叶、瓷器,还有本地捕猎的兽肉、捕捞的海鱼;酒馆里挤满了劳累一天的矿工,喝着烈酒,畅谈着淘金的收获与梦想;客栈里住满了刚抵达的淘金者,打听着哪里的矿脉更容易出金。
甚至有人在驻地附近开设了“淘金工具铺”,专门售卖淘金盆、矿镐、筛子等设备,生意火爆。
水师将士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商户们按照章程,定期向水师缴纳矿税,还主动送来大量棉衣、被褥、粮食与蔬菜,“感谢水师保护矿场安全”;商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将士们不用再依赖朝廷调拨,随时能买到需要的东西;作坊里打造的优质工具,让修缮战船、加固营寨的效率大大提高。
有个水师老卒,此前冬天只能靠单薄的棉衣御寒,如今穿上了商户送来的狐皮大衣,感慨道:“这辈子都没想过,在这苦寒之地还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
朱高炽与朱雄英站在驻地的瞭望塔上,看着下方热闹的景象,脸上满是欣慰。
“高炽,你这招真是太高明了!”朱雄英笑着说,“既解决了水师的物资问题,又让百姓有了致富的机会,还为朝廷增加了税收,一举多得啊!”
朱高炽望着远方连绵的矿场与穿梭的人群,感慨道:“这只是开始,等矿场规模扩大,来往的商船更多,咱们就能在这里建立更完善的城池、港口、学校,让勘察加不仅是淘金之地,更是大明在海外的坚固堡垒,为探索美洲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俞通渊拿着最新的统计报表,快步走来,脸上带着兴奋的笑容:“殿下,这半个月,咱们已经收到矿税黄金两千两,还有商户捐赠的粮食十万石、棉衣五千件!照这个势头,不出半年,勘察加就能完全实现自给自足,甚至能向朝廷上缴赋税了!”
朱高炽接过报表,仔细看了看,点了点头:“好!但一定要守住底线——既要保障商户与百姓的利益,让他们愿意来、留得住;也要严格管理,不能让淘金破坏这里的环境,更不能让有些人趁机作乱。”
“另外,派些人去矿场,向矿工们传授一些基本的耕种技术,告诉他们,除了淘金,也能在周边开垦荒地,种植耐寒作物,这样就算将来淘金热潮退去,他们也能在这里安居乐业。”
俞通渊连忙应道:“属下明白!这就安排人去做!”
瞭望塔下,淘金的号子声、船只的鸣笛声、商铺的叫卖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乐章。
朱高炽知道,他掀起的这股淘金浪潮,不仅改变了勘察加半岛的命运,也为大明的海外开拓,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而这一切,都将成为李景隆与徐增寿归来时,最坚实的后盾——当他们带着美洲的高产作物种子返回时,这里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天寒地冻、物资匮乏的小据点,而是一个充满机遇与希望的“海外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