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燧找了一条,科学的道路。
这是朱允熥想不到的结果,对于历史上的朱高燧,具体怎么样,他没多少印象。
但是这三个熊孩子,都有想做的事情,这是好事,对朱棣也能有个交代。
何况这里有姚广孝在,朱高燧肯定没事。
朱允熥问道:“大师让我来科学学堂,有什么要给我展示的?”
这段时间里,他们肯定又有科研成果。
这才是重点的。
大明的科学,也要一步步发展了。
姚广孝说道:“殿下,这边请!”
他们一起,走进学堂,但不去打扰郭胜讲课,而是来到后院。
这里有一片,用水泥沙石铺成的地面,和其他泥土显得格格不入,其他人可能还看不出问题,但朱允熥只需要看一眼,便明白这是什么。
“水泥做好了?”
朱允熥马上回头,往姚广孝看去。
姚广孝微微笑道:“回殿下,全部做好了,水泥难度不算太大,之前只是还差一点,没能取得突破。”
现在有了突破,一切都容易了。
朱允熥说道:“我想试试硬度。”
姚广孝说道:“来人,拿锤子过来。”
马上有人,搬来了一个大锤。
还有人抡起锤子,用力砸在混泥土地面上,砸了好一会,才能把表层砸开,露出里面的砂石,当然还有纵横分布的钢筋。
朱允熥笑道:“钢筋都用上了?用在这里,浪费了。”
现在的钢筋,当然没有后世那些,螺纹钢等坚硬,但是也能用了,比没有要好。
姚广孝说道:“只是用来测试,所以用在这上面,殿下说得很对,只要用上钢筋,将会更坚硬,也更有韧性。”
那是肯定的。
其实大明的技术,也不算差。
只是他们找不到合适的方向,以及古代的体制,不支持他们发展技术搞科研。
朱允熥给了他们这个机会,把科学的种子种下来了,他们的进步和突破,可以说立竿见影,很明显地呈现出来。
姚广孝又道:“我们用这种水泥,去测试过建造大坝,十分牢固。”
朱允熥问道:“宋礼知道了吗?”
宋礼就是之前,工部尚书杨伯成推荐的人,一个擅长水利的高手。
北伐之前,朱允熥授权宋礼治水。
最近回来也看到过,关于宋礼的奏章,目前正处在疏通河道的阶段。
河堤也加固了,但依旧是用老方式加固,也幸好今年的雨季没有太可怕,不会发大水,整个大明风调雨顺,暂无问题。
杨伯成说道:“他知道了,殿下回来的前几天,就从我们这里,带走了三十多车水泥前去治水,只不过水泥不容易保存,一旦遇到点比较潮湿的天气,很容易结块,放久了也会结块。”
这一点,确实如此。
朱允熥说道:“用多少,生产多少,尽快用完。”
从水泥的特性来看,也只能这样了。
朱高燧问道:“你们看完水泥没有?快去看看我的成果。”
朱允熥疑惑地看向朱高燧,问道:“你小子,能有什么成果?”
再看这个熊孩子,就是过完年南下,才加入科学学堂学习。
能把数学弄明白,算是不错了,还有能力参加科研,甚至有结果了。
骗人的吧?
姚广孝说道:“也算是三殿下的成果,他提出了一个,很关键的建议,来人都带出来。”
屋内马上有人,启动了蒸汽机。
朱允熥听到机器的声音,不禁眼前一亮,再过了片刻,只见一辆装载了蒸汽机的平板车,从屋里面自动开出来。
速度不是很快,但也比上一次试验的时候,要快多了。
蒸汽机发出轰鸣的声音,带动车子的四个轮子,在空地上转圈,速度快慢还不能调节,但确实可以开起来,能在地面上跑了。
“这是蒸汽机?”
这个东西,对朱允熥来说确实是意外惊喜,佩服道:“你们真的做出来了?”
姚广孝摇头道:“还没有那么容易,只能说有了初步的结果,能够走动了,但距离殿下说的,可以驱动大型的船,差得还是太远了。”
但也是个,突破性的进步。
绝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大明要进入工业化了。
朱高燧雀跃道:“我的功劳,我建议改进密封性,才有这个结果的。”
说着他还很兴奋,想要邀功。
姚广孝点头道:“确实是三殿下的功劳,臣带他来这里走走,他就看出了蒸汽机的缺陷,很有研究科学的天分。”
朱允熥说道:“不错!”
朱高燧有些骄傲道:“那是当然了!”
朱允熥又道:“那么剩下的,再改进,争取先把蒸汽机上船,看来我也要安排他们,在南洋等地,先建造钢铁游轮。”
他们目前,在南洋炼钢一事,已经在开展了。
还是得到朱允熥的同意,相关的奏章,朱允熥也看过了。
朱允熥又道:“还有一个,电这方面,你们研究得怎么样了?”
电对于工业,同样特别重要。
朱高燧连忙道:“这个我懂,磁生电,不过怎么生电,我还没有做过。”
连磁生电也懂,这个熊孩子没少研究物理。
朱高燧确实是有天赋,应该说有兴趣去学,如果连兴趣都没有,是什么都做不到的。
姚广孝说道:“这个比较麻烦,尤其是殿下提到的磁铁,想要大量生电,就需要有大量的磁铁,暂时没办法做到。”
如果单纯的线圈、电线那些,他们做出来,其实也不成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暂时没办法,解决绝缘。”姚广孝补充道。
要解决绝缘,就得要有绝缘的材料。
发电似乎,还没那么容易做到,不是想发就能发。
朱允熥还想着他们能把电做出来,下一步再折腾电报,由此看来还需要时间积累技术。
不过能把蒸汽机做出来了,已经算是不错,等蒸汽机可以全面运用,再让他们做内燃机。
“你们做的,已经很好了。”
朱允熥满意道:“所有参与生产水泥和蒸汽机的工匠,全部重重有赏!”
重赏之下,才更有动力。
朱允熥不太懂技术,但知道应该怎么鼓励生产。
只要钱到位,或者粮食到位,他们可以帮朱允熥去拼命,无论做什么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