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一心文学 > 大帝李承乾:在李世民面前杀李泰 > 第624章 乾元十五年,收音机普及

第624章 乾元十五年,收音机普及

    接下来,房玄龄又汇报了各种各样的数据,然后才轮到其他人。

    这一次朝会,从早上开到晚上,华灯初上才完结。

    大家都不知道喝了多少水,上了多少趟厕所。

    随着大唐的地盘越来越大,又有李承乾这个每天有事没事,就喜欢弄点新东西的皇帝。

    要汇报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导致后来,李承乾干脆搬上了椅子。

    让大家站几个小时没问题,反正都习惯了。

    可一天到晚这么站着,也真不是一般的累。

    方方面面的汇报,也等于展示了大唐的强大,凝聚了百官的自信心。

    乾元十五年,伴随着各地的小型各种电站的铺开,收音机的地面基站,终于是建立起来了。

    同时,最简单的收音机,在经过两三年的紧急备货之后,开始铺设大唐。

    这其中,收音机中各种技术,也通过拍卖的方式,给了多个商家,避免了垄断行为。

    伴随着收音机名气的打响,电池和手电筒也开始铺开。

    反馈回来的,是几乎无穷无尽的金钱。

    面对收音机这么一个新东西,大唐的百姓抱有极大的热情。

    自行车和收音机,还有脚踩缝纫机,也成了大唐结婚必备的三件套。

    反倒是手表这种精细的东西,还需要时间去酝酿。

    主要是现在的机床,还做不了那么精细的东西,电力的供应上也还是不足。

    不过,基础已经打好了,只要随着时间的酝酿,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初代的科研人员,都是边做边学,实在无法一步登天。

    收音机里,每天大多数时间,播报的都是各种政策。

    晚上的一段时间,则用来播报各种广告,大大的提高了大唐国库的收入。

    这是全国性的播报,对某些连锁性的大商家来说,简直是最好的广告点。

    这方面的营收,甚至一度达到国库收入的五分之一。

    本来在李承乾的折腾下,渐渐开始枯竭的大唐国库,又开始富裕起来。

    肉眼可见的,是百姓的变化。

    以前的百姓面黄肌瘦,麻木不仁,一年四季光着脚。

    有些特别穷的,冬天都只能蜷缩在家里的床上,一家人毫无廉耻的挤在一起,甚至可能都没衣服穿。

    现在,至少可见范围之内, 面黄肌瘦者十有其二,都已经是比较偏僻的地方。

    绝大多数地方,就算百姓依然瘦,却已经不是面黄肌瘦的样子。

    属于走路带风,精瘦精瘦的。

    有了收音机之后,从城里到乡里,从乡里到村里,处处都有百姓对政策高谈阔论。

    虽然一般的百姓,依旧买不起收音机。

    可一个村子,总有那么几个富裕点的。

    他们买了之后,也是会显摆的,百姓也真正的听到了政策,知道了每一条政策跟自己什么关系,对自己有没有好处。

    这样一来,无形之中,全民谈政治的时代,无声无息的开启了。

    天下再也不是各地权贵的一言堂,变成了皇帝的一言堂。

    如果有人解读政策出错,其他人也不会心服。

    想要再从政策中给自己捞好处,很难很难了。

    那些原本各种高高在上的口舌,现在已经跌落了尘埃,大多数甚至开始另谋出路。

    他们明白,随着扫盲教育的进行,百姓眼界的开阔。

    就算不去扫盲,依旧不认识字的百姓,伴随着眼界的开阔,也会明白很多道理,不是谁想忽悠就能忽悠的了。

    随着政策直达乡村,任何村的村霸,都将无所遁形。

    就算有些偏远的村子,依旧被村霸笼罩。

    但是,他们的怨言会越来越大。

    只要有一点火星儿,就会瞬间爆炸,让村霸死无葬身之地。

    无形无影,但是潜移默化的改变,在大唐星火燎原。

    无论是社会风气,民众的谈吐和想法,都在默默的变化。

    第一批打工潮,也就这样形成了。

    跟后世不一样的是,他们一般只走到自己的州府,要不就在下面的某个县城,再远就有些望尘莫及了。

    人人都发现,做工获得的收获更多。

    只要做个一两个月,获得的收入就能买一年的粮食。

    但是,他们现在依旧离不开土地,这是存在于基因中的安定和渴望。

    不管土地的收获是多是少,土地最起码是个保障,并没有耽误农业生产。

    曾经的地主也好,土地太多种不了的也好,都开始渐渐放弃土地。

    若不是人口也越来越多,只怕土地都没人种了。

    土地的解封就不止存在于政策,而是存在于民心之中。

    以前,大家是把土地看成命根子,比个人的命更重要。

    而现在,大家是把土地看成安稳的保障,但已经不是绝对的命根子了。

    由于女子也可以工作,女子也可以当官,女子也可以有自己的土地。

    除了一些老古板,赔钱货的想法已经渐渐减轻。

    弄死女婴的现象,自然也越来越少。

    从大方向来看,再过个十年八年,随着女子数量的变多,人口绝对会爆炸。

    沿海那边,李承乾非常注重海洋的发展,他想制造大的铁船,真正去到海对面的大陆。

    木船太不保险,承载量也有限。

    尽管后世有郑和宝船那种大型的木质海船,大唐如果一直朝木质方面发展,肯定也能够做到。

    但是,那毕竟只算是个过渡品,李承乾更想一步到位。

    现在,就连符合普通船舶制造的钢铁都已经做出来了,也能够压制成钢板。

    不过,焊接的技术却有待进步,还在努力的研发之中,发动机的技术也在研发,石油提取的技术也在研发,可谓多管并进。

    在修建完各处的官道之后,水泥也正式在民间铺开。

    富裕点的人家,已经开始用水泥砖头建房了。

    不过,真正的权贵人家,还是崇尚于木质建筑。

    李承乾没有管这些 ,这是属于民间自由的选择。

    暂且来说,还不需要高楼大厦,用来承载过多的人口。

    人口多了的话,往全世界分流就好。

    只要控制好每个地区的人口数量,至少在达到三十亿人口之前,高楼大厦是可有可无的。

    若是到时候要修建,也肯定是因为集中经济区域造成。

    整个地球,去掉不适合生活的无人区,实际平铺开三十亿人口,完全没问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