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一心文学 > 偷听心声后,女帝爱我如命 > 第544章 显弘其法 老述其规

第544章 显弘其法 老述其规

    一股前所未有的明悟,如同初升的朝阳,照亮了他们识海的每一个角落:原来那最高深、最玄妙的道之真谛,往往就**蕴藏在这最平凡、最质朴的生活点滴之中**。它不在遥不可及的天外,而在低头可见的尘埃里;不在惊天动地的伟业中,而在守护彼此的每一个瞬间里。

    这一重“隐者悟道”关隘的温润光点尚未完全融入道心,脚下的池底已如同水波般荡漾开来,显露出一片广阔而**庄严肃穆的传法高台**。

    这便是这一重关隘——“显者弘法”。

    高台之上,并非空寂。无数道散发着强大气息、形态各异的身影正在**传道授业**:有身披七彩法衣、宝相庄严的佛门大德,端坐莲台,口吐真言,字字化作金色符文融入虚空;有背负长剑、剑气凌霄的剑道宗师,于方寸之地腾挪闪转,将精妙剑意拆解为最基础的劈刺撩抹,每一式都引动天地灵气共鸣;有须发皆白、仙风道骨的老符师,仅以一根枯树枝为笔,在青石板上信手勾勒,看似简单的符纹亮起时,竟引得周天星力为之牵引、汇聚!

    台下,无数虚影盘坐聆听,有的如痴如醉,有的若有所悟,有的豁然开朗。他们皆是“显者”,以自身修为、名望、感悟为灯,照亮后来者的求道之路。

    叶昭凤的目光被那位以枯枝画符的老者深深吸引。他的动作从容不迫,没有惊天动地的灵力爆发,没有玄奥晦涩的符咒吟唱,只有枯枝划过石板的沙沙轻响。

    然而,当那看似简单几笔构成的“聚灵符”最终成型,亮起温润白光的刹那,周围天地间的灵气竟如同百川归海,自发地、欢快地朝着符纹中心汇聚、盘旋!这绝非依靠蛮力强行攫取,而是引动了天地间最本源的规则共鸣!台下那些聆听的虚影,眼中瞬间爆发出真正的领悟之光!

    “显者弘法,”叶昭凤的玄色龙纹袍拂过高台前被无数求道者踩踏得光滑如镜的石阶,那些饱经风霜的痕迹,此刻竟隐隐泛着温润的道韵微光,如同承载了万千智慧的印记,“其所弘扬的,从来不是自身的名号与荣光,而是**深藏于法门之中、直指本源的那一点‘真灵’与‘魂魄’**!”

    她的思绪飘回大乾,“正如我大乾遍布州郡的官办学堂,先生授业解惑,其心所向,绝非让学生们铭记他个人之名姓,而是要让‘仁义礼智信’的圣贤之道,如同种子般在稚嫩的心田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化作支撑家国天下的栋梁之材!”

    楚凡则凝视着高台中央一位正在演示剑法的剑修显者。他的剑招朴实无华,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炫技,没有撕裂虚空的惊天剑气。每一剑递出,都带着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剑尖永远避开要害,剑势始终留有余地,剑意核心只有一个:“守护”!

    守护身后,守护弱小,守护心中那片不容侵犯的净土。他将“守护”的剑心,化入了最基础的剑式之中。“你看他所传,”楚凡的声音带着深深的认同,“绝非夺人性命的杀戮技巧,而是用剑者最本源的**初心**——那柄剑为何而握?为谁而挥?”

    他想起自己亲手为楚家军编撰的兵法,“我所授,也从非单纯的制胜奇谋、破敌诡道,而是将‘护境安民’的信念,如同烙印般刻入每一个士卒的骨髓!弘法若只为彰显自身之能,再精妙的法门,也终将沦为炫技的工具,失去其承载大道、指引迷津的**本真**!”

    两人拾级而上,踏上这汇聚了万千智慧的高台。叶昭凤立于台前,周身帝威自然流淌。她没有讲述高深莫测的帝王心术,而是将“制衡”之道的核心要义,化作一个个发生在市井巷陌、朝堂乡野的鲜活故事。

    故事里有狡黠的商贩,有耿直的农夫,有清廉的县令,也有贪婪的胥吏……她娓娓道来,如何以律法为尺,以仁心为度,在各方势力间寻得那微妙的平衡点。那些原本对“制衡”感到晦涩甚至排斥的台下虚影,眼中迷茫渐散,竟纷纷露出恍然大悟、醍醐灌顶之色!帝王之道,亦可如此平易近人!

    楚凡则走入一群正在探讨权谋利弊的虚影之中。他没有堆砌权术的诡谲,而是将“变通”之理的精髓,巧妙地融入日常生活的智慧里:如同农夫看天时调整农事,如同商人察行情转换经营,如同匠人因材施艺打造器物……他以最朴实的语言,阐述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至理。

    晦涩的权谋之道在他口中,化作了充满烟火气的生存智慧,引得周围聆听的虚影身周灵光频频闪烁,仿佛智慧的火花被不断点燃!

    当最后一位显者虚影,一位正在教导孩童识字的老儒生,停下手中的戒尺,遥遥向叶昭凤与楚凡颔首致意,眼中充满了赞许与期许时——

    叶昭凤心中豁然开朗!

    “所谓弘法,”她望向高台之下那些因领悟而焕发神采的虚影,声音如同洪钟大吕,响彻高台,“其真谛,并非将高深莫测的道理束之高阁,供人仰望。而是**以己身为桥梁,以智慧为灯火,将那些直指本源的‘道’与‘法’,拆解、转化、使之变得触手可及,让后来者能够循着你留下的脚印与灯火,更清晰、更坚定地……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那条独一无二的大道!**”

    这一重关隘的虚影缓缓消散,万世池底并未显露出通往下一关的奇异景象,反而被一片**温暖、宁静的暮霭**所笼罩。暮色四合,如同慈母的手,温柔地覆盖了前路。

    眼前,没有巍峨的宫殿,没有玄奥的符文,只有一间再**简陋不过的土坯茅屋**。窗户纸透着昏黄的灯光,屋内传来一个苍老而温和的声音,正对着几个垂髫孩童絮絮低语。

    叶昭凤与楚凡驻足于窗外,如同归家的游子,不忍惊扰这份平凡而珍贵的温情。

    “……吃饭不许吧唧嘴,这是对同桌人的尊重,米粮来之不易,当怀敬畏之心……”老者的声音缓慢而清晰。

    “……借了邻家阿牛的小木马,玩够了定要记得还,这叫诚信,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声音里带着循循善诱。

    “……村口遇见长辈,要开口问声好,这是礼貌,暖人心肠……”教导中蕴含着朴素的处世智慧。

    “……路上瞧见人跌倒,甭管认不认识,能搭把手就搭把手,扶一把,问一声,这便是仁善……”规矩细碎如尘埃,却在这昏黄的灯光下,闪耀着**代代相传的人性光辉**。

    “老者述规……”叶昭凤静静地听着,玄色龙纹袍的威严在这茅檐下悄然收敛。当听到“路上见人跌倒要扶”时,她的思绪飘回了遥远的童年。慈祥的祖母,那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曾轻轻抚过她的头顶,用同样温和却坚定的语气告诉她:“孩子,记住,真正的王者,要懂得**弯腰**。” 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甚至琐碎的规矩教诲,原来正是构筑一个人、乃至一个王朝**品德的基石**!

    “就像大乾乡野间口耳相传的乡约,”她轻声对楚凡道,目光依旧落在窗棂透出的暖光上,“‘邻里互助’、‘守望相助’、‘童叟无欺’……这些不成文的、流淌在血脉里的规矩,虽无律法典籍的森严刻板,却如春风化雨,比任何冰冷的条文更能温暖人心,维系一方乡土千年不散的温情。”

    楚凡的目光则透过窗纸的缝隙,落在一个正听得格外认真的男童身上。那孩子眼睛亮晶晶的,将老者的话一字一句刻进了心里。老者话音刚落,他便似有所悟,转身跑出茅屋,正巧看见院外一个更小的孩子摔倒在地。男童没有丝毫犹豫,立刻上前,小心翼翼地将那哭泣的稚童扶起,笨拙地拍去对方身上的尘土。行动,便是最好的回答。

    “规矩不是靠死记硬背的,”楚凡的声音带着深深的感慨与认同,“是靠**心传身教,代代相承**。”他忆起楚家的老宅,父亲高大的背影,以及那些无需书写在族谱上、却深深刻在骨子里的训诫:“守诺”、“担当”、“护弱”。

    “父亲从未要求我背诵条文,他只是用一生去践行:一诺千金,肩挑重担,庇护弱小。而我,亦在学着将这份担当,做给思凡、念凡看。老者述规最可敬之处,”他看向屋内那模糊而温暖的身影,“便是用其一生的**躬身践行**,无声地告诉后人——哪些规矩值得用生命去守护,哪些精神必须用心血去传承!”

    暮色愈深,如同温暖的墨汁浸透了池底的空间。茅屋、老者、孩童、昏黄的灯光……这一切平凡而温暖的景象,开始化作无数细小、柔和的**金色光点**。它们如同归巢的萤火,带着泥土的芬芳、灯火的温度、童稚的笑语与老者话语中的智慧,轻盈地、无声地融入叶昭凤与楚凡的道心深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