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心头陡然一震。
刘备这一问,着实是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在诸葛亮的认知里,朝堂之上,君臣之间的对话向来是含蓄而微妙的,尤其是涉及国本这般重大且敏感的话题。
而此刻,天子竟如此坦诚无忌,毫无保留的直接问他刘禅是否适合做太子!
这等直白且关乎国本的问题,让诸葛亮一时有些不知所措。
要知道,若换作别的皇帝,这无疑是一道送命题。
绝大多数皇帝,都将立储之事视为禁脔,极为忌讳臣下参与其中。
对于太子的选择,他们更喜好乾纲独断,以彰显自身的绝对权威,任何人的干涉都是对皇权的挑衅。
毕竟,太子乃储君,是未来国家的掌舵人,是皇权的象征。
臣下妄议储君,本身就违背了臣下之道,有越俎代庖之嫌,是对君主权威的不尊重。
再者,谁又能保证天子这般询问,不是一种试探呢?
倘若臣下对太子表示不满,那在天子心中,难免会生出诸多猜忌:
你想立谁为太子?
难道你有觊觎皇位的野心?
将来太子若是继位,你是否会心存谋逆之心?
又或者,你企图更换太子,以便将来凭借拥立之功,掌控朝政大权,成为权倾朝野的权臣?
如此种种,皆是帝王心术。
若换成别的君王,面对这道棘手的难题,诸葛亮自然是不敢正面回答,只会小心翼翼避重就轻。
然此刻面对刘备的询问,诸葛亮却丝毫没有担心这是刘备在给他下套子,或是在刻意试探他。
诸葛亮明白,刘备此问,是打心眼里对刘禅产生了深深的失望,甚至是不满,已然萌生了废掉刘禅,另立新太子的念头。
而询问他的意见,仅仅是因为对他无比信任,视其为股肱之臣、心腹知己,是那个可以与自己共同为汉室未来把关的人。
沉吟片刻后,诸葛亮神色凝重,缓缓开口道:
“以太子殿下近来种种所为来看,无论是胸襟气量,还是才略权谋,确实都远逊于陛下。”
“或许是殿下尚且年轻,如同未经雕琢的璞玉,还需要再多些历练,需要陛下悉心的教导,将来总归有变好的那一天吧。”
诸葛亮虽知刘备对自己的信任,却仍旧没敢直言不讳。
毕竟,刘禅是刘备的亲儿子,血浓于水。父子之间的情感,是任何外人都无法比拟的。
若自己亲口说刘禅不行,不适合做太子,总归是不太妥当。
不过,诸葛亮的态度却已摆明:
刘禅确实不适合做太子。
为啥会有这样的判断呢?
从气量上来说,刘禅缺乏那种海纳百川的胸怀。
格局,更是远远不如刘备,难以站在国家的高度去谋画,他只关注自己眼前的利益。
这样一个要德无德,要贤无贤之人,怎么配做我大汉太子呢?
当然,诸葛亮虽委婉表达出自己的态度,却还在后半句话中,劝说刘备要给刘禅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刘备却轻轻叹了口气,缓缓说道:
“如果朕身子不是这么差,朕自然会为阿斗挑选名师,好好教导于他,朕也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君主,继承朕的遗志。”
“只是朕身体每况愈下,恐怕大限不远,不过就是这一两年之间了,朕已没有那么多时间,等着太子改过自新,重新证明他自己。”
“朕必须要在未去之前,将身后事安排妥当,不为我大汉朝留下隐患,朕不能眼睁睁看着朕与卿等辛苦兴复的大汉,因为选错了太子而毁于一旦,让百姓再次陷入水深火热。”
诸葛亮心头又是一震,一股莫可名状的伤感如潮水般袭上心头。
刘备言下之意,乃是要在自己驾崩之前,彻底为大汉选定一位合格的太子。
刘禅若是不行,那就换人。
总之不能为大汉朝留下后患。
“陛下春秋正盛,为何要说出这样不吉利的话来,臣,臣…”
诸葛亮哽咽难言,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最终潸然泪下。
遥想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纵论天下大势,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豪情万丈。
如今,经过多年奋战,大业已成,汉室已兴,天下即将归于一统。
当年那遥不可及的理想,几乎就要实现。
然而,当年那位意气风发的左将军,却是垂垂已老,行将就木。
往事种种在诸葛亮心头浮现,都让诸葛亮自然伤感难抑,竟是落了泪。
刘备却洒脱一笑,那笑容中带着几分豁达与无奈,仿佛看透了生死轮回。
他轻抚着诸葛亮的肩,宽慰道:
“朕得丞相,得伯温,而定乱天下,此乃天命也。”
“生老病死,亦乃天命,丞相何必伤感。”
诸葛亮只得拭去眼泪,面露愧色,拱手道:
“陛下之豁达,不亚于高祖,臣望尘莫及也。”
“朕何德何能,敢与高祖相提并论。”
刘备自嘲一笑,思绪回到眼前之事,遂是叹道:
“不过丞相也言之有理,阿斗毕竟还年轻,或许此番失利,会令他痛定思痛,改过自新。”
“朕就再给他一个机会,若是他能在接下来的收复凉州,伐灭伪魏之战中,让朕看到一个明君的影子,朕倒也不是不能将大汉朝交给他。”
“若他依旧不知悔改,还是刚愎自用,心胸狭窄,以私废公,那朕为大汉未来计,为天下苍生计,就只能废掉他的太子之位!”
“朕不能让一个无德无能之人毁了大汉的江山,让百姓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朕要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天下百姓,对得起你们这些辅佐朕再造汉室的功臣!”
有刘备这句话,诸葛亮心中就有了底。
狗改不了吃屎,那个刚愎自用,妄图扳倒他们这些荆襄功臣的太子,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改过自新呢。
除非天子将刘禅召回,不让他再继续领兵。
要么留在京城,什么也不做,对刘禅反而是最有利的。
只要刘禅依旧在前线统军,那他就一定会再次犯错,再次露出其本来面目。
做的越多,错的越多嘛。
到那个时候,不用他们群起上奏,天子自己就会怒而废掉太子。
他们所需做的,只是顺水推舟罢了。
念及于此,诸葛亮松了口气,心中一块石头终于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