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飞逝,转眼陈华在休斯顿已度过三个月的时间,每天的日子都在计划中过得有条不紊。上午英语课铁打不动,由于整天和奥姆混,基本的口语交流不再成为问题,尤其在篮球方面,再不用像开始那个月,随时拿个文曲星现场翻译。
原先身体的主人,性格颇有些内敛,这和易建联很像。传闻中,易建联在NBA不顺利,就是吃了性格和英语的亏,而性格是主要因素。前者之鉴,后者之师,陈华在这三个月,不仅成功将奥姆招揽麾下,还和校队的队友关系熟络,甚至连张阳也没放过,偶尔请他吃个饭,聊聊天。大家都是十六七岁的小孩,正是精神旺盛却又无所事事的年龄。
绝大多数时间里,陈华将自己献给了篮球。他给自己定了训练计划,一周至少保持6天练习。每天下午2点开始,运球练习三小时,主要是左右手的灵活变向,包括胯下运球、背后运球。傍晚则购物、发货,晚上8点至10点练习投篮,包含急停跳投、后撤步投篮、跑位后的接球三分投篮、两边零度角的中远距离投篮。
在体校时,陈华已经将运球练习得自认为娴熟,但胖子教练在陈华参加了两次校队练习赛后,要求陈华要做得更快,把重心压得更低,球不能高于膝盖。
“如果你只想打爆布鲁斯,以你现在的速度和球感,完全可以做到。但如果想进NBA,你需要学习的太多了!你的左右手还不够均衡,还有运球的节奏,你永远都是一个速度,噢,上帝,别人只要保持堵在你前面,你就举步维艰。你要学会停顿,利用假动作,晃开别人,让人找不到方向!”陈华被胖子教练批得一无是处,不过他回想CBA的自己,不得不承认,胖子教练的眼光确实犀利。
投篮也累。以前看CBA的自己,陈华知道投篮姿势并不规范,起跳到最高点后再出手投篮,有点像是扔出去一般,手臂与身体是脱节的,而不是像NBA那些著名的球星,在上升过程中,身体始终保持垂直,然后将球拨出去,球总是向后翻滚着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
感谢记忆和美国的网络,陈华从网上找到了贝克等牛人的训练视频,包括乔丹等NBA球星的三威胁、欧洲步、背身单打等绝技。贪多嚼不烂,陈华给自己制定了长达三年的训练计划,先从基本的运球、投篮开始,有时候甚至要完全颠覆自己此前的习惯,而习惯是根深蒂固的,没有水磨石穿的毅力,谈何容易。
夜深人静,陈华一遍遍重复着投篮练习,脑海中一直回想着贝克关于投篮教学中的踏脚、蹬腿、举球、发力、手指拨动篮球的点点细节。汗水一滴滴掉在木地板上,在半场的三分线外,滴落成一个大大的半圆。奥姆不断的捡球、传球,感觉自己快要累趴了,但看到陈华仍在一丝不苟地投篮、回想、再投篮,敬佩地五体投地,当下强打精神,每当陈华投进一球,便大声喝彩。
根据教练的要求,陈华还必须精通抛投和高打板。比赛中,如果杀入油漆区面对高个防守球员,跳投容易遭到封盖,抛投是上上策,而左右两边杀入篮底,容易遭到追防者的钉板大帽,必须学会身体靠住防守者,利用另一边的手完成抛投式的高打板投篮或者反身上篮。这些动作比跳投的难度更大,除了不停地重复练习,养成肌肉记忆和柔和手感外,别无他法。这个时候奥姆的作用又体现出来了,陈华掌握基本要领后,屡屡由他充当中锋和追防者的角色,让陈华一天天加深练习。
每天练习,都像十八层地狱逛一圈,累到有时陈华忍不住问自己,本可以选择更舒适的道路,为何一定要这样受折磨。但念头刚起,陈华又不得不告诉自己,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既然上天安排了自己穿越,那就注定要自己轰轰烈烈地走一遭!
以前看CBA及国家队的比赛,穿越前的陈华和朋友总是急的骂娘,为那些球员尤其是国家队队员的三分、罚球命中率感到羞愧,更可悲的是,除了背锅刘、大鹏,其他球员都没能够在国际大赛中急停跳投。要知道,十年前的国家队,还是亚洲“小、灵、快”的代表,自姚明横空出世后,国家队倒是知道围绕他建队,但投手却越来越少,完全不能发挥姚明的战术优势。姚明退役后,国家队更惨,投手没有,快攻没有,甚至过半场都磕磕绊绊,后来输给台湾队、印度队,也就顺理成章的事。
每想到这些,陈华就觉得心里沉甸甸的。原本再过两年,这个身体的主人,就被誉为08奥运为姚明传球的人,但捧得高,跌地也痛,尽管陈华在北京奥运也有闪光的瞬间,但瑜不掩暇,国家队的生涯,不,整个职业生涯,都是杯具多,洗具少,身体伤病虽然说是意外,但也和训练不够或训练不当有关。纵观CBA,并非没有天赋出众的人才,毕竟泱泱大国,可惜,由于众多原因,国家队的成绩,总是难以突破。
在陈华自己的思考中,首要的是篮球理念,别的不说,在热爱篮球方面,就走了歪路,而始作俑者,就是那些领导、教练。在他们眼中,成绩是最重要的,热爱、尊重、公正都靠边。所以,国家青年队的比赛成绩,向来都很好,几乎可以碾压亚洲其他国家的存在,甚至对上欧美一些高中生、大学生队,都不落下风。最大的功臣,当然是领导、教练,以及帮忙修改年龄的工作人员-一帮年长三四岁甚至五六岁的大哥哥,打一帮小弟弟,能不赢么?但等到对方长大成人了,身体和对抗都不处下风,甚至盖过你,然后再利用技术的差距,还不妥妥地胖揍你!
其次是培养。这里面涉及的问题很多,后世的论坛一直在争吵,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陈华也懒得去争辩,但有一点他也好奇,如果他不是一开始就在宏远队,而是能通过市场交易到其他烂队,教练给他足够的自由和耐心,就像NBA培养潜力新秀一般,他是不是可以闪耀全场,成为一代明星?
可惜没有如果。
国内的篮球培养,完全是畸形的。按理说,泱泱大国,概率再小,每几年出几十个篮球天赋强人应该不是难事,可是,偏偏像朱芳雨这种,抽烟喝酒泡吧,照样成为CBA的传奇。年轻时,你身体不如我劲爆,过几年,你投篮没有我准,再过几年,我只凭经验,你也别想欺负我。这真的是一种怪现状。
不过,陈华倒是理解。毕竟传统观念中,万物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大部分的小孩子,都戴着眼镜去上学了,漏下的一点身体不错的,也可能埋没在哪个乡下角落,最后走向工厂。如果幸运的被挑中,可能一部分受不了体校枯燥的训练,能熬过来的,出了头,拿到不错的薪水,房子、车子、女人,都是比篮球更值得热爱的东西。最后的最后,就是那几个凤毛麟角了。
想到这,陈华只能长长地叹口气。路漫漫而长远,只能一步步去探索了。
当然,日子也并非像以前体校那般枯燥,胖子教练只要看到陈华有进步,哪怕只是一个小动作的提高,丝毫不吝惜他的赞美,有时甚至毫不廉耻地喊“噢,孩子,干得漂亮!你可以把艾弗森晃得趴在地上!”陈华暗地里撇撇嘴,给教练加一个白眼,然后练习地更加起劲。
每周球队都会有一次训练,除了练习基本功外,一般都会分组对抗。胖子教练喜欢打防守反击,而陈华的速度以及行进间的节奏把握,深得教练的喜欢,慢慢地,陈华将原本校队首发控卫的杰克取而代之。
第一次教练安排他担任首发控卫时,陈华还颇有些不好意思,但随即想,美国推崇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如果自己连校队首发挤掉都不好意思,那以后怎么和NBA那些禽兽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