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一心文学 > 离婚后,我成了东北电商女王 > 第一卷:凛冬散尽,星河长明 (1-30) 第二十二章 新厂址

第一卷:凛冬散尽,星河长明 (1-30) 第二十二章 新厂址

    决定一旦做出,后续的事情便像解冻的溪流,开始加速奔涌。

    顾淮南的效率极高,不过三五日,便与县电商产业园敲定了初步协议。园区提供一处近两百平米的标准化厂房,前半年免租,后续享受优惠租金,并协助办理相关证照。赵北北这边,则需要投入资金进行内部装修、购置批量生产设备和招聘培训工人。

    钱,成了最现实的问题。这几个月赚的钱,除去成本和生活开销,所剩不多,远远不够。她看着存折上那串数字,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投资”二字的重量。

    顾淮南似乎早就料到。他发来一份简要的商业计划书框架和一份借款协议。

    “计划书用于梳理思路和必要时的融资展示。借款协议是我个人提供的启动资金,无息,期限一年,按销售额比例分期偿还。你考虑。”

    赵北北看着那份措辞严谨、条款清晰的借款协议,手指微微颤抖。无息借款,销售额分期偿还,这条件优厚得几乎不像他平日的风格。这不仅仅是钱,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也是一种不留退路的压力。

    她没有犹豫太久。仔细阅读后,在电子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她知道,从这一刻起,“赵氏糖坊”不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事了。

    接下来的日子,糖坊陷入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忙碌。赵北北往返于村里和县城之间,盯着厂房的装修,挑选设备,面试工人。顾淮南推荐的装修队很专业,按照食品生产标准进行分区、贴砖、安装通风和排水。新订购的真空熬糖锅、自动灌装机、贴标机陆续运到,拆开包装,冰冷的金属部件在空旷的厂房里反射着陌生的光。

    她站在宽敞、明亮、却尚且空洞的新厂房中央,听着装修的电钻声,闻着油漆和金属的味道,一阵恍惚。这里,将来会充斥着机器的轰鸣和糖的香气,会有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在这里忙碌。而村里那间老糖坊,将慢慢安静下来,只保留那口老灶和部分核心工序。

    她在新厂房辟出了一个角落,严格按照老糖坊的布局,砌了一个一模一样的灶台,甚至特意从老屋运来了几块被烟火熏得黝黑的砖石嵌在里面。工人们不解,她觉得有必要。

    招聘工人并不顺利。来的多是附近村镇的妇女,听说要做糖,觉得是份甜差事。可赵北北提出的要求却让不少人打了退堂鼓——要识字,能看懂作业指导书;要讲究卫生,严格执行消毒流程;要能适应标准化操作,不能凭感觉乱来。

    “做个糖而已,咋这么多规矩?”有人嘟囔着走了。

    “比厂里管得还严,钱也没多多少。”有人面试完就没了下文。

    赵北北没有降低标准。她知道,一旦放松,产品的魂就散了。最后,只勉强招到两个年轻些、愿意学的媳妇,加上表示愿意跟来的马婶,核心班底算是初步搭了起来。

    培训是更磨人的过程。如何按标准比例配料,如何操控新设备,如何记录数据,如何保持环境卫生……赵北北一遍遍演示,一遍遍强调。马婶学得认真,但偶尔还是会下意识用手背去试糖温,被赵北北及时制止。两个新人工更是手忙脚乱,不是忘了这个步骤,就是搞错了那个参数。

    赵北北压着性子,反复纠正。她想起自己刚开始时的笨拙和爷爷笔记上的耐心记载,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平和些。可当看到一锅因为操作失误而熬过火的梨膏时,心疼和焦躁还是涌了上来。那不仅仅是材料损失,更是时间和对标准的挑战。

    晚上,她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老糖坊。这里安静得让她有些不适应。灶台是冷的,空气中只有淡淡的、残留的甜香。她坐在那张破板凳上,看着窗外沉沉的夜色,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感和责任感交织着将她包裹。

    手机亮了,是顾淮南。他发来了几张图片,是几种新的包装设计稿,风格依旧简约,但在材质和细节上做了提升。

    “新包装打样出来了,你看看。新厂进展如何?”

    赵北北看着那几张设计稿,又抬头看看这间老屋,心里五味杂陈。她回复:“设备差不多了,工人还在磨合。有点难。”

    “正常。管理比技术更难。记住你的标准。”

    他的回复总是能精准地戳中要点,也总能给她一丝坚持下去的冷静力量。

    她站起身,点亮了老糖坊的灯。昏黄的光线洒下来,温暖而熟悉。她走到那口老灶前,伸手摸了摸冰凉的锅沿。

    这里是她起飞的地方,永远不会被真正遗弃。而县城那个崭新的、尚不完美的厂房,是她必须去征服的下一片天空。

    路还长,但她已经迈出了最艰难的一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